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3年
下载APP
小程序
希赛网小程序
导航

执业药师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重点知识归纳

责编:田炯阳 2023-09-05
执业药师资料领取

1、五脏的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行血、生血);主神明(主宰意识、思维、情志)。

(2)肺:主气、司呼吸(生气、行气);主宣发、肃降;主通调水道(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

(3)脾:主运化(吸收、输布);主统血(固摄血液,防止出血)。

(4)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促消化吸收;促水液运行代谢);主藏血(贮藏、调节血量,防止出血)。

(5)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化生天癸);主水(蒸腾气化水液);主纳气(摄纳清气)。

2、八纲

(1)寒热(判断疾病属性)。

(2)表里(判断病位病势的深浅)。

(3)虚实(判断邪正盛衰)。

(4)阴阳(辩证的总纲)。

3、望神——神乱

(1)癫病:表情淡漠,哭笑无常。

(2)狂病:呼喊怒骂,打人毁物,登高而歌,弃衣而走。

(3)痫病:不省人事,口出异声,口吐涎沫,四肢抽搐。

4、望舌形

(1)嫩胖舌——脾肾阳虚;红胖舌——心脾热盛;紫胖舌——中毒。

(2)淡色瘦薄舌——气血两虚;红干瘦薄舌——阴虚火旺,津液耗伤。

(3)红绛裂纹舌——热盛津伤,阴精亏损;淡白裂纹舌——血虚不润。

(4)齿痕舌——脾虚或脾虚湿盛。

(5)芒刺舌——热邪亢盛(舌尖为心火,舌边为肝胆火,舌中为胃肠火)。

5、问寒热

(1)恶寒发热:见于外感风寒(表寒证)或外感风热(表热证)

(2)但寒不热:见于畏寒而不发热(虚寒证)和阴盛则寒(实寒证)。

(3)但热不寒(里热证)

①壮热:

高热不退,不恶寒反恶热的里实热证,常兼有多汗、烦渴等症。

②潮热: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即发热,五心烦热,又称“骨蒸潮热”;可见盗汗、颧赤。

湿温潮热—午后热甚,身热不扬;可见胸闷呕恶、头身困重、苔腻。

阳明潮热—下午 3-5 点(日晡)潮热;可见腹满痛拒按,大便燥结。

③长期低热:

日期稍长,一般不超过 38℃;“气虚发热”最为常见。

(4)寒热往来:

恶寒与发热交替,发无定时(见于半表半里证)或寒战与壮热交替,发有定时(见于疟疾)。

6、常见辨证

(1)脏腑病证的常见症状

肺:咳、哮、喘。

心:心悸、心烦失眠、心胸疼痛、神志异常(神昏谵语、狂躁、痴呆)。

肝:胁肋胀痛、情志因素发作或加重、急躁易怒、目涩目眩、脉弦

脾:食少纳差、便溏、腹胀

肾:腰膝酸软、呼多吸少、五更泄泻、阳痿早泄等。

(2)气血津液常见辨证

气虚: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虚脉(细弱无力)。

气滞:胸闷脘痞腹胀、走窜、情志影响、嗳气矢气、脉弦。

血虚:唇甲色淡、爪甲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涩。

血瘀:刺痛、舌紫暗有瘀斑、脉涩。

津亏:干、脉细数无力。

燥:口、唇、咽、舌干,脉浮。

(3)八纲常见辨证

阴虚:五心烦热、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舌胖大、虚脉。

阳亢:眩晕、面红目赤、头重脚轻。

实寒:排泄物清稀白、舌苔白、脉紧或缓或迟。

实热:排泄物黄稠、舌红苔黄、脉数或滑。

7、内科疾病辩证论治

(1)感冒

①风寒感冒:方剂—荆防败毒散;中成药—正柴胡饮颗粒、感冒清热颗粒、表实感冒颗粒。

②风热感冒:方剂—银翘散;中成药—银翘解毒丸(片)、复方金黄连颗粒、桑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

③体虚感冒:方剂—参苏饮;中成药—参苏丸。

④时行感冒:方剂—清瘟解毒丸;中成药—清开灵颗粒(口服液)、羚羊感冒片、连花清瘟胶囊。

(2)咳嗽

①风寒犯肺:方剂—杏苏散;中成药—通宣理肺丸、杏苏止咳糖浆、风寒咳嗽丸、三拗片。

②风热犯肺:方剂—桑菊饮;中成药—蛇胆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桑菊感冒片。

③痰热壅肺:方剂—清金化痰汤;中成药—清气化痰丸、复方鲜竹沥液、蛇胆川贝散、橘红丸、葶贝胶囊、止咳橘红丸。

④燥邪伤肺:方剂—桑杏汤;中成药—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露。

⑤肺肾阴虚:方剂—百合固金汤;中成药—养阴清肺丸、二冬膏、百合固金丸。

(3)胸痹

①气虚血瘀:方剂—补阳还五汤;中成药—通心络胶囊、舒心口服液、芪参胶囊、芪参益气滴丸、参芍片。

②气滞血瘀:方剂—血府逐瘀汤;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片、血府逐瘀口服液。

③痰瘀痹阻:方剂—瓜蒌薤白半夏汤合丹参饮;中成药—丹蒌片。

④寒凝心脉:方剂—乌头赤石脂丸;中成药—冠心苏合丸、宽胸气雾剂。

⑤气阴两虚:方剂—生脉散;中成药—黄芪生脉饮、生脉饮。

⑥心肾阳虚:方剂—附子汤合右归饮;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参仙升脉口服液。

(4)胃痛

①寒凝气滞:方剂—良附丸或良附汤;中成药—良附丸。

②饮食停滞:方剂—保和丸;中成药—六味安消散、沉香化滞丸、开胃山楂丸、保和丸、加味保和丸。

③肝胃不和:方剂—柴胡疏肝散;中成药—气滞胃痛颗粒、舒肝和胃丸、沉香化气丸、柴胡疏肝丸。

④肝胃郁热:方剂—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中成药—胃逆康胶囊、左金丸、加味左金丸。

⑤脾胃虚寒:方剂—黄芪建中汤;中成药—温胃舒胶囊、黄芪健胃膏、小建中颗粒。

(5)泄泻

①食伤肠胃:方剂—保和丸;中成药—加味保和丸、保和丸。

②湿热内蕴:方剂—葛根芩连汤;中成药—复方黄连素片、香连丸、葛根芩连丸。

③脾胃气虚:方剂—参苓白术散;中成药—开胃健脾丸、健脾丸、涩肠止泻散、参苓白术散。

④脾肾阳虚:方剂—四神丸;中成药—四神丸、固本益肠丸。

(6)喘证

①风寒闭肺:方剂—麻黄汤合华盖散;中成药—小青龙合剂、桂龙咳喘宁胶囊。

②痰热郁肺:方剂—桑白皮汤;中成药—清肺化痰丸、清肺消炎丸。

③肾不纳气:方剂—金匮肾气丸合参蛤散;中成药—七味都气丸。

(7)不寐

①心火炽盛:方剂—朱砂安神丸;中成药—朱砂安神丸。

②肝气郁结:方剂—柴胡疏肝散;中成药—解郁安神颗粒、解郁丸。

③阴血亏虚:方剂—天王补心丹;中成药—养血安神丸、天王补心丸。

④心脾两虚:方剂—归脾汤;中成药—归脾丸、养心宁神丸。

(8)头痛

①风寒头痛:方剂—川芎茶调散;中成药—川芎茶调颗粒、都梁丸(胶囊)。

②风热头痛:方剂—桑菊饮;中成药—芎菊上清丸、清眩丸。

③肝阳上亢:方剂—羚角钩藤汤;中成药—天麻钩藤颗粒、脑立清丸、松龄血脉康胶囊。

④瘀血阻络:方剂—通窍活血汤;中成药—通天口服液。

(9)眩晕

①肝火上扰:方剂—龙胆泻肝汤;中成药—龙胆泻肝丸、当归龙荟丸。

②气血亏虚:方剂—八珍汤;中成药—归脾丸、八珍颗粒、十全大补丸。

③痰浊上蒙:方剂—涤痰汤;中成药—半夏天麻丸。

④肝肾阴虚:方剂—杞菊地黄丸;中成药—滋补肝肾丸、杞菊地黄丸。

(10)消渴

①阴虚燥热:方剂—玉女煎;中成药—消渴平片、清胃黄连丸合六味地黄丸。

②脾胃气虚:方剂—参苓白术散;中成药—人参健脾丸、参苓白术散。

③肾阴亏虚:方剂—杞菊地黄丸;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左归丸、杞菊地黄丸。

④阴阳两虚:方剂—金匮肾气丸;中成药—生力胶囊、强肾片。

(11)虚劳

①气虚:方剂—四君子汤;中成药—四君子丸、玉屏风颗粒、补中益气丸、参芪口服液。

②血虚:方剂—四物汤;中成药—四物颗粒、当归补血口服液、八珍颗粒、十全大补膏(丸)。

③阴虚:方剂—沙参麦冬汤;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大补阴丸、知柏地黄丸、左归丸、麦味地黄丸。

④阳虚:方剂—附子理中汤;中成药—桂附理中丸、桂附地黄丸、济生肾气丸、四神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

⑤阴阳两虚:方剂—桂附地黄丸;中成药—清宫长春胶囊、五子衍宗丸、龟鹿二仙膏。

8、饮片的处方应付

(1)需调配清炒品:逢子必炒。

(2)需调配蜜炙品:枇杷叶、马兜铃。

(3)需调配麸炒品:白术、僵蚕、枳壳。

(4)需调配醋炙品:延胡索。

(5)需调配烫制品:龟甲、鳖甲、穿山甲。

(6)需调配盐炙品:补骨脂、益智仁。

(7)需调配煅制品:花蕊石、钟乳石、自然铜、金礞石、青礞石、瓦楞子等。

(8)需调配炭制品:干漆、炮姜、地榆、侧柏叶、蒲黄;(止血药)。

(9)特殊炮制方法:川乌、草乌(水制);吴茱萸(甘草水制);远志(甘草水制去心);厚朴(姜制);何首乌(黑豆制);附子(炮制);天南星(矾制)。

9、证候禁忌

(1)阳虚里寒者禁用寒凉药(以免再伤阳生寒)。

(2)体虚多汗者禁用麻黄等发汗药(以免加重出汗而伤阴津)。

(3)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禁用苦寒或泻下药(以免再伤脾胃)

(4)阴虚内热者禁用苦寒清热药(以免苦燥伤阴)。

(5)火热内炽和阴虚火旺者禁用温热药(以免助热伤阴)。

(6)阴虚津亏者禁用淡渗利湿药(以免加重津液耗伤)。

(7)妇女月经过多及崩漏者禁用破血逐瘀药(以免加重出血)。

(8)脱证神昏者禁用香窜的开窍药(以免耗气伤正)。

(9)邪实而正不虚者禁用补虚药(以免闭门留邪)。

(10)湿热泻痢者禁用涩肠止泻药(以免妨碍清热解毒、燥湿止痢)。

(11)高血压及失眠患者慎用麻黄

(12)表邪未解者禁用固表止汗药(以免妨碍发汗解表)。

(13)湿盛胀满、水肿患者禁用甘草。

(14)授乳期妇女不宜大量使用麦芽。

(15)有肝功能障碍者禁用黄药子。

(16)肾病患者慎用马兜铃

(17)麻疹已透及阴虚火旺者慎用升麻。

10、特殊的煎药方法

(1)先煎:

①矿物、动物骨甲类饮片,如鹿角霜、生牡蛎、生磁石、龟甲、生石膏、生赭石、自然铜。(打碎先煎 20min)

②某些有毒饮片,如乌头和附子。

(2)后下:

①气味芳香类饮片,如薄荷、砂仁、白豆蔻、降香、沉香、鱼腥草(煎好前 5——10min 入煎)

②有效成分易被破坏药物,如钩藤、苦杏仁、徐长卿、生大黄、番泻叶(煎好前 10——15min 入煎)。

(3)包煎:

①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如车前子、葶苈子。

②富含绒毛的饮片,如旋覆花、枇杷叶。

③花粉等微小饮片,如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

(4)烊化:

阿胶、鳖甲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

(5)另煎:

贵重中药饮片,如人参、西洋参、西红花(另煎 30——40min);羚羊角、水牛角(单独煎煮 2——3h)。

(6)兑服:

液体中药,如黄酒、竹沥水、鲜藕汁、姜汁、梨汁、蜂蜜

(7)冲服:

贵细中药,如雷丸、蕲蛇、三七、羚羊角、琥珀、鹿茸、紫河车、沉香、金钱白花蛇.

(8)煎汤代水:

质松泡、量大,或泥土类,如葫芦壳、灶心土(先煎 15——25min,去渣取汁,再与其他药物同煎)

(9)用时捣碎:

种子类中药,如苦杏仁、牛蒡子、瓜蒌子、芥子、决明子、豆蔻、桃仁。

11、部分毒性中药的用量

(1)0.3——0.6g:洋金花、马钱子、马钱子粉。

(2)3——6g:罂粟壳、山豆根、香加皮、白附子、全蝎、丁公藤、苦楝皮、牵牛子。

(3)1.5——3g:硫黄、京大戟、芫花、制草乌、制川乌、红大戟。

(4)3——9g:北豆根、艾叶、重楼、商陆、蕲蛇、半夏、制天南星、小叶莲、南鹤虱、鹤虱。

(5)0.03——0.06g:斑蝥。

(6)0.015——0.03g:蟾酥。

12、医用毒性药品的中毒反应和救治原则

(1)含乌头类药物

中成药:追风丸、追风透骨丸、风湿骨痛胶囊、祛风止痛片、祛风舒筋丸、三七伤药片、木瓜丸、小金丸、正天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大活络丸、小活络丸等中毒成分:乌头碱,中毒量 0.2mg,致死量 2——4mg。

中毒表现:四肢抽搐、牙关紧闭、四肢麻木、心律失常。

解救:阿托品。

(2)含马钱子中成药

中成药:舒筋丸、疏风定痛丸、山药丸、伤科七味片、九分散中毒成分:士的宁(番木鳖碱),中毒量 5——10mg,致死量 30mg

中毒表现:角弓反张、伸肌屈肌同时收缩、面部肌肉紧张。

解救:苯巴比妥钠。

(3)含蟾酥中成药

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麝香保心丸、麝香通心滴丸、梅花点舌丸、喉症丸中毒成分:强心苷(蟾酥毒素)

中毒表现:胸闷、心律失常、脉缓慢无力、心电图。

解救:阿托品

(4)含雄黄中成药

中成药:牛黄解毒丸(片)、六神丸、喉症丸、安宫牛黄丸、牛黄清心丸、牛黄镇惊丸、牛黄抱龙丸、牛黄至宝丸、追风丸、牛黄醒消丸、紫金锭(散)、三品。中毒成分:二硫化二砷。

中毒表现:口中金属味,各种出血。

解救:二巯基丙醇。

(5)含朱砂、轻粉、红粉中成药

中成药:牛黄清心丸、牛黄抱龙丸、抱龙丸、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丸、安神补脑丸、苏合香丸、人参再造丸、安宫牛黄丸、牛黄千金散、牛黄镇惊丸、紫雪、梅花点舌丸、紫金锭(散)、磁朱丸、更衣丸、复方芦荟胶囊。中毒成分:汞。

中毒表现:口中金属味,口腔黏膜充血,牙龈肿胀。

解救:二巯基丙醇、硫代硫酸钠。

13、常见中药品种的不良反应

(1)白矾:急性—口腔、喉头烧伤;慢性—阿尔茨海默症,痴呆和认知功能障碍。

(2)胆矾:口涎、呕吐物、粪便蓝绿色,依地酸二钠解救。

(3)蜈蚣:酱油尿、黑便。

(4)细辛: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呼吸中枢麻痹而致死。

(5)苦杏仁:瞳孔散大,最终呼吸中枢麻痹而死。

(6)罂粟壳:针尖样瞳孔,解救用烯丙吗啡。

(7)黄药子:主要为肝毒性,一般常见症状为乏力、纳差,尿黄、头晕、厌油腻,巩膜、皮肤黄染,严重者表现为急性肝炎等,有的患者伴有胆囊炎。

(8)香加皮:恶心、呕吐,心律失常,心率减慢、早搏、房室传导阻滞;解救禁用钙剂、肾上腺素药。

(9)蓖麻子:潜伏期 4——8 小时;肝肾系统损害。

(10)雷公藤:生殖系统障碍、急性肾功能衰竭

(11)苍耳子: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黄疸、肝肿大、消化道出血。

(12)鸦胆子:泌尿系统尿量减少,双肾刺痛。

(13)吴茱萸:视力障碍,错觉,脱发,孕妇易流产。

相关推荐:

执业药师网上注册平台入口零基础考中药师还是西药师

执业药师及格线是多少《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备考方法

执业药师证书注册常见问题及答案执业药师考试合格率是多少

章节练习+真题 | 执业药师0基础复习资料 | 执业药师免费课程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加群交流

公众号

客服咨询

考试资料

每日一练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