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二批)已发布,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敬请关注希赛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及时更新最新真题。>>点此注册 进入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在线测试
高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
一、考题回顾
重点推荐: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各科)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回忆一下初中学过的知识,什么是氧化反应,什么是还原反应,能不能举出几个具体的实例呢?
【学生回答】氧化反应:碳与氧气、铁与氧气……
还原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碳还原氧化铜、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
(二)新课讲授
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
【提出问题】能不能举出其他的氧化还原反应?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回答】碳与氧化铜的反应、氢气还原氧化铜……
【提出问题】观察一下所列举的几个化学方程式,除了得失氧之外,从化合价的角度思考什么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得氧元素发生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失氧元素发生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
【教师引导】由此可知,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就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
【提出问题】铁与硫酸铜的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是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化学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是,铁元素、铜元素的化合价都出现了变化。可知并不是只有得失氧的反应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提出问题】为什么在氧化还原反应中会出现化合价的升降变化?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什么有关?
【学生回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与得失电子(电子转移)有关。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引导】那么就从原子结构的角度揭秘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提出问题】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NaCl,从原子结构示意图的角度思考NaCl是怎样形成的?
【学生思考,教师讲解】从原子结构来看,氢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2个电子的稳定结构。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7个电子,也可获得1个电子而形成8个电子的稳定结构。
这两种元素的原子获取电子难易程度相差不大。在发生反应时,它们都未能把对方的电子夺取过来,而是双方各以最外层的1个电子组成一个共用电子对,这个电子对受到两个原子核的共同吸引,使对方最外电子层都达到稳定结构。在氯化氢分子里,由于氯原子对共用电子对的吸引力比氢原子的稍强一些,所以,共用电子对偏向氯原子而偏离于氢原子。因此,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在这个反应中,发生了共用电子对的偏移,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氯气发生了还原反应。(教师讲解并板书)
【提出问题】根据以上的分析,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回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教师总结并板书)
【提出问题】能不能从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铁与硫酸铜的反应?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回答】铁元素失去2个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铁元素得到2个电子,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教师板书:利用双线桥法)
(三)巩固提升
【提出问题】有人说置换反应、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全部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你认为这个说法正确吗?请说明理由。
提示:正确。因为在这几类反应中,反应前后都有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本质,学到了什么?
布置作业:课下思考,四大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有什么关系。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说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化合反应及分解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2.简单介绍一下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参考答案】
复习旧识,引导发现→重新定义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对比化学方程式发现氧化还原反应判断的方法→内化知识,总结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师讲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巩固练习→归纳总结,预留任务。
{#page#}
高中化学《摩尔质量》
一、考题回顾
重点推荐: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各科)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
【提出问题】什么是物质的量?什么是摩尔?它们的使用范围是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回答】物质的量是表示物质所含粒子多少的物理量,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每摩尔物质都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粒子,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6.02×1023mol-1。物质的量和摩尔都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于宏观物体。
【教师引导】既然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的桥梁,那么,物质的量是如何把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联系起来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摩尔质量。
(二)探究新知
2.你的试讲是否有注重对学生的引导?体现在哪?
【参考答案】
在本次试讲过程当中,我对学生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1)在导入环节,通过从旧知识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新课学习;
(2)在新课讲授环节,通过练习提问引发学生思考,摩尔数相同的物质,粒子数相等,那么物质的量相同的物质,质量是否相同呢?从而引导学生得出物质的量相等的物质质量不一定相等。从而引发学生继续思考物质的量相同的物质的质量与什么有关,从而得出本节课的重点——摩尔质量的概念。
(3)公式的得出,采用实例引导学生得出摩尔质量与物质的量之间的转换关系。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对于我刚才的试讲,我认为我通过合理的引导,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page#}
高中化学《萃取》
一、考题回顾
重点推荐: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各科)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实物展示】展示球型分液漏斗和梨型分液漏斗。
【提出问题】球型分液漏斗我们在初中的时候经常使用,另外这个也叫分液漏斗,大家看它和球型分液漏斗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颈短,斗体更大。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引导】这个叫做梨型分液漏斗,我们今天就用它来做个实验。
(二)探究新知
【教师引导】梨型分液漏斗在参与实验过程之前需要检漏,以便确定是否可以使用。
【演示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讲解操作。
(关闭分液漏斗颈部旋塞,向分液漏斗内注入适量的蒸馏水,观察旋塞的两端以及漏斗的下口处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关闭上磨口塞,左手握住旋塞,右手食指摁住上磨口塞,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正立,将上磨口塞旋转180度,倒立,检查是否漏水,若不漏水,则此分液漏斗可以使用。)
【学生实验】梨型分液漏斗的检漏操作。
【教师引导】用梨型分液漏斗来做一个新的液液分离的实验操作,分离碘水中的碘单质。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的原理是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回答】利用物质在互不相溶的溶剂里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物质从它与另一种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提出问题】为什么要把碘水中的碘提取出来要选择四氯化碳做萃取剂呢?
【学生回答】因为碘在四氯化碳中的溶解度较大,且四氯化碳与水不互溶也不发生反应,可用做萃取剂。
【提出问题】结合视频中的演示实验,总结萃取实验的操作步骤。
【学生回答】(1)用量筒量取10mL碘的饱和水溶液,倒入分液漏斗,然后再注入4mL四氯化碳,盖好玻璃塞。
(2)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使两种液体充分接触;震荡后打开活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3)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提出问题】萃取前后,分液漏斗中颜色是如何变化的,萃取后,上下层溶液分别含有什么?
【学生回答】萃取前漏斗中是碘水呈黄褐色,萃取后液体分为两层,上层颜色变淡,下层紫红色,为碘的四氯化碳溶液。
【提出问题】思考萃取后溶液上下层如何分离,原因是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学生回答】下层溶液从下口流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目的是能使得到的目标产物更纯净。(可设错,教师再纠正)
【演示实验】分液。
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打开,或使塞上的凹槽(或小孔)对准漏斗上的小孔,再将分液漏斗下面的活塞拧开,使下层液体慢慢沿烧杯壁流下。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上口倒出。
【教师总结】装液→震荡→静置→分液。
(三)拓展提升
【学生实验】萃取碘水中的碘,教师巡视指导。
(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请学生课下总结学过的物质分离和提纯的方法和适用范围。
【板书设计】
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是怎么实现的?
【参考答案】
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从3个维度来制定,分别是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萃取和分液的原理,能够进行萃取、分液的实验操作;知道分液漏斗的基本操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萃取和分液的实验操作,学会物质分离的一般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在物质分离的过程中,提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实验探究的乐趣,激发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逐渐形成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在教学中,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是这样来做的: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萃取实验操作的演示视频,分析萃取和分液的原理、操作步骤即注意事项,接下来让学生分别动手进行操作练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探究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