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4年
下载APP
小程序
希赛网小程序
导航

2018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二批)

责编:刘建婷 2018-06-11
教师资格资料领取

2018上半年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证面试真题(第二批)已发布,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敬请关注希赛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我们将及时更新最新真题。>>点此注册 进入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在线测试 

高中地理《洋流分布规律》

一、考题回顾

重点推荐: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各科)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运用故事导入法,讲述哥伦布两次前往美洲所花费时间的不同,引导学生思考其中原因。引出洋流帮了哥伦布的忙。提问:“那么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有何分布规律?”进而导入新课。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洋流的概念

【学生回答】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做大规模的流动,叫做洋流。

【教师总结】理解洋流概念时,要把握几个关键词:常年比较稳定、沿着一定方向、大规模。

2.洋流的分类

【问题】(1)按照洋流性质,洋流分哪几种类型?其特点有何不同?

(2)高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寒流,低纬度海区的洋流一定是暖流吗?

【学生回答】

(1)按性质,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两种类型。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暖流和寒流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洋流相对于它所流经海区的水温而言的。

【教师总结】一般情况下,从低纬度海区流向高纬度海区的洋流是暖流;反之,从高纬度海区流向低纬度海区的洋流是寒流。(夏季索马里寒流、冬季索马里暖流除外)

3.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1)洋流的成因

【问题】使得海水定向大规模运动的外力是什么呢?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教师展示气压带、风带图与大洋表层洋流模式图,说明洋流流向与盛行风向之间的关系。

【教师总结】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同时还有陆地的形状和地转偏向力会对洋流产生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师展示世界洋流分布图(北半球冬季),提问:

①北半球和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大致以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有何差异?大洋东西两侧洋流性质如何?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大致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的运动方向是怎样的?在南半球呢?

【学生回答】

①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相反;不论南北半球,大洋东侧均为寒流,西侧为暖流。

②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的大洋环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大洋东侧为暖流,大洋西侧为寒流;南半球没有形成环流圈,而是存在一支自西向东的西风漂流。

【教师追问】结合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试分析印度洋的洋流流向。

【师生共同总结】在赤道两侧海区,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分别驱使两侧海水由东向西流,赤道以北的称为北赤道暖流,赤道以南的称为南赤道暖流;该洋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度流去,至中纬度受盛行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大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洋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高纬度环流圈。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东北季风,环流系统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盛行西南季风,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三:巩固提高

【学生活动】给同学们五分钟的时间,自己画出世界陆地轮廓,在地图中补充世界洋流的分布。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记忆洋流的名称和分布规律,查找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如何判断洋流名称。

【参考答案】

第一步:先判定南北半球,再判定洋流性质,即确定洋流是暖流还是寒流。

第二步:先判定纬度位置,再判断洋流流向,最后确定洋流名称。

如图N,该图若为大西洋年等温线分布图,洋流甲的推理过程是:南半球→中低纬海区→流向低值(高纬地区)→暖流→巴西暖流。

2.地理学科常用的教学媒体有哪些呢,举例说明?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参考答案】

由于分类标准不同,地理教学媒体有多种分类,我们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物质属性及其分类功能分为语言、图像、实验、电教、系统五大类媒体。

希赛2018中学笔试+面试网络网络班火热招生中!网络课堂+ 课程录播+在线答疑+真题模拟,涵盖90%考试知识点! 咨询热线:400- 111-9811。咨询QQ:1431451852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查询时间| 查询入口

>>教师资格证笔试和面试都合格后需要做什么?

>>怎么申请教师资格证?

{#page#}

高中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考题回顾

重点推荐: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各科)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事例导入。出示两天北京地区气温变化图(晴朗天气和多云天气各一幅),提问:两天的气温昼夜差异如何?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进而引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大气的削弱作用

多媒体展示“大气的削弱作用”文字介绍。

【提问】(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吸收、反射、散射)

(2)小组讨论并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对比总结。(从参与成分、波段、作用特点三个方面)

过渡:我们知道了大气会削弱太阳辐射,而剩下都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又会产生什么作用呢?

2.大气受热过程

【活动】动画演示大气受热过程,学生结合教材文字及动画演示,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教师讲解】出示大气受热过程验证学生所画的示意图,并结合图示讲解大气受热的三个过程:“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还大地”。正是由于大气的保温作用,才使得地球表面白天与夜晚的温度差异不至于太大,为地球上生物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特别注意:大气辐射热量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提问】再次阅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思考:

(1)什么叫短波辐射?什么叫长波辐射?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哪些属于长波辐射,哪些属于短波辐射?

(2)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学生活动】结合课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师生共同总结】

(1)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的温度远低于太阳,所以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都属于长波辐射。

(2)整个大气受热过程的最初能量来源就是太阳辐射,所以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而近地面大气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

【拓展延伸】

提问:(1)北京晴朗天气的昼夜温差大于多云天气的昼夜温差,这是什么原因?

(2)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太阳辐射强,而为什么气温低?

【学生回答】(1)多云天气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显著,因此昼夜温差较小;晴朗天气的云量少,夜间大气逆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2)青藏高原大气稀薄,虽然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但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能力弱,大气保温性差。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寒冬季节,室外万木凋零,而温室内却春意盎然,你能说说温室保温的原理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参考答案】

地面的长波辐射除少部分透过大气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被对流层中的二氧化碳、水汽吸收,使大气增温。大气同时向外辐射红外线,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即通过大气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从而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你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环节,需要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一节成功的地理课,巧妙的导入是最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我认为在地理课堂导入时,应注意以下方面:第一,注意导入的直观性。第二,注意导入的启发性。第三,注意导入的趣味性。

希赛2018中学笔试+面试网络网络班火热招生中!网络课堂+ 课程录播+在线答疑+真题模拟,涵盖90%考试知识点! 咨询热线:400- 111-9811。咨询QQ:1431451852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查询时间| 查询入口

>>教师资格证笔试和面试都合格后需要做什么?

>>怎么申请教师资格证?

{#page#}

高中地理《转型阶段》

一、考题回顾

重点推荐: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汇总(各科)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播放一段关于“匹兹堡”发展的视频,回顾“匹兹堡”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的特点及存在问题。区域的发展往往以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基础,随着资源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区域经济得到发展,资源枯竭、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问题接踵而来,影响到区域的进一步发展。本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转型阶段的内容。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环节二:新课教学

1.阅读知识窗匹兹堡的“困惑”,思考以下问题。

(1)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人地关系是怎么样的?

(3)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从区域经济呈现萎缩状态、区域发展面临的问题、钢铁工业衰落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理解。

【学生回答】

特点:区域原有优势逐渐丧失;区域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产品市场竞争力下降,效率降低;区域经济整体呈现衰败、萎缩状态。

人地关系:矛盾加剧。

主要问题:出现高失业率、人口减少等社会问题。

2.美国人口外迁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20世纪70—80年代美国本土人口分布的变化图。

【探究活动】学生四人小组讨论问题。

(1)美国20世纪70—80年代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五大湖区人口外迁的原因是什么?

【教生共同总结】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1)大量人口从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又称“冰雪带”“铁锈带”)向西部、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2)造成上述人口迁移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东北部的五大湖区周围资源枯竭,低价上涨,环境污染加重,许多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而西部、南部阳光充足,环境与欧美,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又发现了新的资源,新兴产业和旅游业迅速发展。

环节三:巩固提高

【答辩题目解析】

1.请简述区域发展的再生阶段。

【参考答案】

区域发展阶段的四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转型阶段和再生阶段)从时间上,呈阶段式递进;从空间上,有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

再生阶段

特点:通过采取措施,区域产生了新的增长活力。

区域发展措施: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大力治理污染,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人地关系:逐渐由紧张走向协调。

2.阐述“学习对构建开放地理课程”的意义。

【参考答案】

(1)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开放的社会、开放的课程,已经使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从过去的静态变为动态,学习状态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源泉从“单一课本”到“多种渠道”,知识视野从狭窄变为开阔。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开放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受条条框框约束,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思维敏捷,发散思维、求异思维、批判思维等得到充分舒展,创新性成果不断涌现。尽管学生提出的新提法、新观点、新方法、新思路,并不一定成熟,但显现了开放式地理课程的无穷魅力。

(3)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当地理课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资源充足时,就比较容易满足每个学生学习的需要。

希赛2018中学笔试+面试网络网络班火热招生中!网络课堂+ 课程录播+在线答疑+真题模拟,涵盖90%考试知识点! 咨询热线:400- 111-9811。咨询QQ:1431451852

>>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证面试成绩查询时间| 查询入口

>>教师资格证笔试和面试都合格后需要做什么?

>>怎么申请教师资格证?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加群交流

公众号

客服咨询

考试资料

每日一练

咨询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