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单选题]

阅读一位老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故都的秋》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对故都之秋的向往、眷恋之情,并流露出作者忧郁、孤独的心境--在那个时代,社会风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了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着一些苦涩。教学的重点有二:一是指导学生通过品读,整体感知作者从三个方面描写景物并赞美故都的秋,进一步揣摩景物描写中所融入的作者的主观感受和情趣。二是引导学生带着美好感情朗读,深入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感受人文精神。其中由体会作家内心的美好情操到感受人文精神是教学中应突破的难点。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符合课标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的要求

B.该教师正确把握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C.该教师准确把握了散文教学的重难点

D.该教师脱离了对文本的解读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阅读一位老师对课文《故都的秋》的教学分析,按要求答题。《故都…”相关的问题
第1题
下列对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故都的秋》是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后写下的。作者在对北平秋的描绘中,寄寓了眷恋故都自然风物和对美的执著追求,流露出一种沉静、孤独而又苦闷的心境。

B.文中作者列举“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五处景观,但用笔极简,其原因是这些景观虽富于秋的特色,但不足表现作者的情感,仅以此衬托,故而用简笔。

C.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其中记叙部分采用递进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

D.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的描述。“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多的是景物的客观色彩。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关于《故都的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哪些?

A.《故都的秋》作者郁达夫,中国现代作家。

B.本文第一大部分就写了南国秋和北国秋的区别。

C.《故都的秋》是一篇记叙文。

D.《故都的秋》表达了作者对南国秋天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在《故都的秋》中,写北京秋天的深味,用的是()

A.倒叙方法

B.描写方法

C.议论笔调

D.象征手法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荷塘月色》的中心思想有以下几种说法,请选出正确的一种

A.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切感受,抒发了对荷塘月色的朦胧美的感受。

B.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清醒的认识和强烈的愤慨,借讴歌荷塘月色的自然美,抒发了作者对推翻旧制度、开创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C.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不满以及向往中国古代六朝时的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D.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的描写,反映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的心境,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找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理。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学习《记念刘和珍君》,教师向学生介绍其他叙事性散文,下列合适的是()

A.《故都的秋》

B.《荷塘月色》

C.《小狗包弟》

D.《拿来主义》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请认真阅读以上问题,然后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以下是一位初中语文教师为《夏感》一课设计的几个问题,阅读并回答问题。问题一:文章题目叫夏感,找出文中集中表现作者对夏天感受的一个句子。追问:作者赞美的夏天是怎样一个夏天呢?文章中哪里可以看出,如何体会?问题二:一般夏天是绿色的或深绿色的,那作者为什么用"金黄"这个词语来形容夏天呢?追问:作者写了哪些景物,你感受到了什么?从人们的繁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问题三:在作者眼里,夏天是热烈、紧张、急促的,作者要赞美它们什么呢?问题四:作者既赞美了自然之夏,也赞美了生命之夏。在文章中,又写到了"扑打扑打"与"快割快割"。据此,作者还要赞美什么?

请认真阅读以上问题,然后结合相关理论进行评析。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设计《荷塘月色》教学方案时,教师将赏析文章的语言美作为教学重点,下列对此分析不正确的是()。

A.通过炼字,感知作者用词的凝练美妙

B.通过多种阅读方式.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语言之美

C.通过对散文语言的分析,了解作者写景时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D.围绕作者的想象,形成画面,并进行自我创作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阅读《阿里山纪行》教学设汁(片段),回答问题。精读4~9自然段:(1)点名朗读,其余学生闭眼想象阿里山是
什么样子?(2)把你认为文中最美的地方朗读出来,体会这个景点的特点。(多媒体出示问题)读了课文我们不仅感受到了阿里山风光的美,而且感受到了课文语言的优美。课文为什么令我们有如此感受?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把阿里山的风光写得这么美呢?下面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讨论之后,教师提示:写景的文章一定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文中你认为最美的在什么地方?它的特点是什么?(全班交流)(3)引导语:散文“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描写阿里山如画风光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浓浓的爱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融情于景”的写法。所以在朗读时一定要声情并茂地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4)配乐集体朗读4~9自然段。(5)整体出示图片,请同学做导游介绍阿里山的风光。(学生可以选择最喜爱的一处进行介绍)(6)阿里山风光美仑美奂,令人留恋,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为阿里山景区设计一个广告语或一幅对联。以下说法不恰当的是()。

A.教师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品味课文中的美景

B.教师用较为灵活的手法--设计广告语或对联.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C.建设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D.教师出示图片,限制了学生的想象,不利于教学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阅读下面高中语文必修(3)《琵琶行》的教学片段,按要求答题。教师导入新课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默读结束后,学生开始提问:生1:"主人下马客在船怎么翻译?"生2:"这首诗为什么要有’无管弦"转轴拨弦’等音乐描写?"生3:"故事情节怎么概括?"生4:"秋江月夜的景物描写作用是什么?"生5:"诗歌肯定要有情感抒发,文中重要的情感描写的是什么?"共有15个学生提出了问题(有些问题是重复的),在所有学生不再举手提问时。教师问:"谁能回答刚才同学提出的问题?"教师的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回答:生1:"以秋江月夜为背景展开故事情节,创造出一种苍凉凄清的气氛。"生2:"因为全诗以送客的离别之情为序曲,重点写的是琵琶女和诗人相遇相知之情。"在教师"好""很好"的赞扬声中,有10多名学生对前面同学提出的问题作了回答(有些回答是重复的)。下课铃响后,教师小结完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后,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以下是对上面教学实录的分析,准确的一项是()。

A.这节课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提问,学生回答,学生完全成了课堂的主角

B.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作为一个主持人存在,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

C.学生"问答式"教学,解决了阅读中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

D.这节课缺乏教师的有效引导,学生提出的多是虚假的问题,教学重点不突出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