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市政中关于水泥混凝土路面修改规范的内容,主要涉及水泥混凝土路面的结构组成、材料选用、施工要求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
一、结构组成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组成通常包括垫层、基层以及面层。
垫层:选用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排水性能和稳定性,以减少路基的不均匀冻胀或体积变形对混凝土面层的影响。
基层:基层的作用是与垫层共同作用,控制或减少路基的不均匀变形,为混凝土面层提供稳定而坚实的基础。基层材料的选用应根据道路交通等级和路基抗冲刷能力来确定,如特重交通宜选用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等。
面层:面层混凝土通常分为普通(素)混凝土、钢筋混凝土、连续配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目前我国多采用普通(素)混凝土。
二、材料选用
水泥:重交通以上等级道路、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应采用42.5级及以上的道路硅酸盐水泥或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其他道路可采用矿渣硅酸盐水泥,其强度等级不宜低于32.5级。
钢筋:钢筋的品种、规格、成分应符合设计和现行国家标准规定,并经过复试合格。钢筋不得有锈蚀、裂纹、断伤和刻痕等缺陷。
传力杆与滑动套:其材质、规格应符合规定。
胀缝板与填缝材料:胀缝板宜用厚20mm,水稳定性好,具有一定柔性的板材制作,且应经防腐处理。填缝材料宜用树脂类、橡胶类、聚氯乙烯胶泥类、改性沥青类填缝材料,并宜加入耐老化剂。
三、施工要求
施工前准备:包括对原材料进行检验、配合比设计、基层验收等。
施工过程:应严格控制混合料的拌合、运输、摊铺、振捣、抹面、养生等各个环节。
接缝处理:纵向接缝和横向接缝的设置应符合规范要求,如纵向接缝应设置带拉杆的平缝或假缝形式的施工缝;横向接缝可分为横向缩缝、胀缝和施工缝等,其中胀缝应加设传力杆。
抗滑构造: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较大的粗糙度以提升行车安全性,可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形成一定的构造深度。
四、质量控制
质量检验:包括原材料检验、混合料性能检验、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检测以及竣工后的验收等。
质量评定:根据检测结果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质量进行评定,确保路面质量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水泥混凝土路面修改规范可能因地区、项目类型、设计要求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在实际工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规范和相关标准进行施工和质量控制。同时,随着技术和标准的不断更新和完善,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应及时关注和学习最新的技术动态和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