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网为广大考生整理出ACI注册国际心理咨询师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相关复习资料、模拟试题和历年真题请持续关注希赛网心理咨询师频道。
(一)什么是态度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1.态度的特点
(1)内在性:态度是内在的心理倾向,是尚未显现于外的内心历程或状态。
(2)对象性:态度总是指向一定的对象,具有针对性。态度的对象可以包括人、物、事件、观念等。
(3)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不会轻易地改变。
2.态度的成分
一般认为,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性三种成分。
(1)认知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所有认知,即关于对象的事实、知识、信念、评价等。
(2)情感成分:个体在态度对象的基础上,对态度对象产生的情感体验或情感反应。
(3)行为倾向成分:个体对态度对象的预备反应或以某种方式行动的倾向性。
由于上述三种成分的英文单词首字母分别为C(认知)、A(情感)、B(行为倾向),因而有人把“态度的三成分说”称为“态度的ABC模型”。
一般来说,态度的三种成分是协调一致的。在它们不协调时,情感成分往往占有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与行为倾向。
3.态度与行为
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个体具体采取什么样的行为,还受情境、认知因素,甚至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4.态度与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核心的信念体系,是个体评价事物与抉择的标准,是关于什么是“值得的”的看法。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个体的态度取决于对象的价值。价值的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影响,但态度的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一方面,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另一方面,价值观不像态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态度而最终影响行为。
(二)态度的功能
社会心理学家卡茨提出,态度有四方面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
2.防御性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
4.认知功能
(三)态度的维度
(1)方向:指态度的指向,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在态度测量时,大多涉及的是这个维度,包括是与否、赞同与反对、接纳与拒绝、喜欢与厌恶等表现形式。
(2)强度:指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维度。多数人格量表涉及的是态度强度的测量。
(3)深度: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卷入水平。态度对象对个体的意义越大,个体卷入的程度越深。
(4)向中度:指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即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
(5)外显度:指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四)态度形成
美国学者凯尔曼认为态度形成包括依从、认同和内化三个阶段。
1.依从
依从是态度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得与他人一致,一伙的奖励,避免惩罚。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权宜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
2.认同
认同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与他人一致。在这一阶段,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3.内化
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内化是个体原有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