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赛网为广大考生整理出相关心理咨询师资料供大家参考学习,希望能给在备考中的考生提供到帮助。
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对象主要是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也可以说是研究在大脑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物质过程,这一学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系统的有关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感知、思维、情感、记忆、学习、睡眠、本能、动机等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生理机制。该学派有以下几个代表人物:
①沃尔夫(H.G.Wolff)的心理应激理论
他通过对胃瘘病人观察发现,在精神愉快时,粘膜血管充盈、分泌适量;在愤怒、仇恨时,粘膜充血,分泌增加;但在忧郁自责、孤独时粘膜苍白、血管收缩、分泌减少、运动抑制。他认为这些生理和病理变化是心身疾病结构性改变的前驱。他支持不同的心理刺激能激发全身性非特异性心理应激反应的理论。他以精心设计的科学实验去研究心理因素和情绪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并以数据形式表示研究中所观察到变化。他采用流行病学的方法证实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的可靠性,他还提出情绪对生理活动的作用还受遗传性器官罹患性和个性特征的影响。
②别赫切列夫的反射学理论
别赫切列夫于1885年在喀山建立俄国第一个心理生理学实验室、十月革命前就针对主观心理学提出“客观心理学”思想,认为不仅应把心理理解为主观的东西,而且还要理解为客观的东西,理解为脑的物质过程。个人的精神生活可成为主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而涉及其他人,我们只能研究他们在外界作用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内部过程的外部表现。这种外部表现就是反射,他把人的有意识的行为视为反射作用的总合,主张要用严格的客观方法记录外部的反应。
③巴甫洛夫的情绪理论
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一方面把情绪和“本能”并提,认为情绪激动乃是在皮质控制力减弱条件下极其复杂的无条件反射的优势和暴乱。另一方面把情绪与大脑皮层神经活动的动力定型的建立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建立的完成过程,定型的维持和它的破坏,在主观上就构成我们各种积极和消极的情感。他认为在习惯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例如失业或亲人死亡时,还有当心理恐慌和信仰粉碎时,所经验到的沮丧的情感,其生理基础就是旧的动力定型受到破坏,新的定型又难以建立起来。人的环境以及因它而产生的某种变化对他所具有的意义愈大,情感体验就愈深刻。由此而产生的暂时性神经联系系统的改造便引起了兴奋过程。
巴甫洛夫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他把条件反射视为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主张采用条件反射这一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科学地研究主观心理现象,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客观外界所决定的,坚持机体与环境、心理与生理、主观与客观的辨证统一。
④坎巴两氏情绪学说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Cannou)通过实验证明,情绪不能用生理变化的知觉来解释,他认为控制情绪乃中枢神经而非周围神经系统。坎农根据以下事实提出了情绪的丘脑学说:
<1>切去脑皮层(丘脑保留)的动物表现过分的愤怒反应,丘脑切除,其反应消失;
<2>丘脑单侧的伤害,增加来自身体该侧面的情绪成分;
<3>在人类,影响丘脑一边的瘤,则影响单侧的情绪表现;
<4>轻度的麻醉引起脑皮层对下级中枢控制的短暂减弱或疾病引起的一直损害,发出自由而时常持久的流泪与哭的表情。
他认为当丘脑神经过程被激动起来时,专业性质的情绪才附加到简单的感觉上,他认为丘脑是情绪的控制中心。他认为来自外界刺激而产生的知觉被传送到丘脑,丘脑对其进行加工后传送到皮层产生情绪体验,同时丘脑又通过激活内脏和骨骼机产生外围的一切生理变化。坎农的学说是1927年提出,其中一部分工作由其弟子巴德(P.Bard)完成,故称“坎巴两氏情绪学说”。
⑤塞尔耶,汉斯的应激理论
加拿大心理学家塞尔耶,汉斯(Selge,Hans)认为当人遇到紧张或危险的场面或情境时,身体和精神负担过重,恰逢这时人往往又需迅速作出重大决策来应付这种危机,这是就导致应激状态的产生。在应激状态下,通过下丘脑—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一系列作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大量产生,使机体处于充分的动员状态,心率血压体温肌肉紧张度,代谢水平等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增加机体活动力量,以应付紧急情境。紧张而持久的应激会产生过度的兴奋,注意和知觉的范围缩小,言语不连贯不规则,行为紊乱等,这种持续的应激状态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推毁机体的生物化学保护机制,导致胃溃疡,胸腺退化,免疫力下降,甚至发生临床休克或死亡。
这一具有革命性的应激理论使人们发现了神经内分泌参与了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诸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梗塞、脑卒中、糖尿病、甲亢、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哮喘、癌症等,这些都被归划为身心疾病一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