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上海落户的焦虑,来自越来越逼近的常住人口红线。
按照上海2035年的城市规划,要把常住人口控制在2500万以内。根据上海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在2023年上海常住人口已经达到了2487.45万人,距离红线不到12.55万。考虑到2024年新增落户的人数,这一差距或将进一步缩小。
2024年上海落户人数再创新高
上海的落户途径多样,涵盖了居转户、人才引进、投靠落户、应届生落户、留学生落户以及科创投资落户等多种方式,其中,居转户和人才引进是两大主要通道。结合历年数据来看,2024年居转户和人才引进落户总人数再创新高。其中居转户公示主调人数达到36705人,人才引进落户公示主调人数有43375人,两者合计总人数达到80080人,是2023年的1.02倍,2022年的1.26倍,2021年的1.09倍,2020年的2.54倍。
而落户人数暴涨的背后,得益于2020年至今的各项政策的不断放宽,尽管落户政策的大方向保持稳定,但一系列细微调整,如激励政策的出台,让更多人得以满足落户条件,加速了落户进程。
上海常住人口红线面临挑战
前面已经提到,在2023年末,常住人口已经距离2500万红线不到12.55万了。尽管2023年上海出生人口约9.8万人,死亡人口约15.8万人,自然增长率为-2.42‰,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负数,同时还有约2.3万的户籍迁出人数,但上海常住人口净增量仍高达15.64万人。
结合2024年落户人数的激增趋势,若常住人口净增量持续维持在高位,上海突破2500万常住人口红线只是时间问题。然而,这一红线的设定旨在优化资源配置,避免城市无序扩张,而非绝对禁止落户,所以也不用担心人口红线突破就不会让落户了。
当然以后也是有影响的,比如上班高峰期会更堵了,看病排队的时间会更长,找工作的难度也会加大等等。
未来上海落户难度是否升级
尽管常住人口红线面临挑战,但落户政策可能不会立即收紧。
2025年居转户新政的出台,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政策在保持总体稳定的同时,对部分细节进行了放宽,如取消了对计划生育政策的个人承诺要求,以及对特定区域如临港新片区、张江科学城等实施更为灵活的政策。
然而,上海的落户门槛依然较高,是全国公认的仅次于北京的存在。未来,上海不太可能采取如杭州、南京、佛山、沈阳、武汉、合肥等城市“买房送户口”的宽松政策,而是更倾向于提升对申请人的综合素质和贡献度的考量。
比如提高审核标准,实施竞争淘汰机制,以确保落户人群的质量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匹配,简单地来说在审核上可能会越来越严格。
那么,该如何规划落户呢?
人才引进和居转户仍然会是很多人的落户选择,除了要满足基本条件外,还要注意一些事项,避免“踩坑”。
1、人才引进
上海人才引进落户,不仅要求专业与岗位相匹配,还需确保与职称、公司业务及工作内容相契合,关键是必须要证明你是重点机构紧缺急需人才。一般情况下,如果你是专业技术型人才,那么需要有理工科学士学位,同时后2年社保基数要达到2倍;而如果你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则岗位层级至少需达到副总级别。
2、居转户
在申请居转户时,首要条件是确保居住证、社保及个税年限均达到规定标准,且个税与社保需合理对应,避免重税、硬调社保等不当行为。此外,个人档案中应包含完整的学历档案,工作档案中则需涵盖各公司的离职证明等关键文件。
小提示
很多人可能存在社保基数不够的情况,比如没有中级职称需要2倍或者3倍社保基数,当前不打算换工作,那么建议考中级软考。一旦考试合格并获得证书,即具备聘任中级职称的资格。
然后找单位调到到相应的岗位,出具聘任书盖章,只要工种、专业一致,能提供软考证书、成绩合格凭证等材料,落户时社保基数要求可降至1.3倍。
注意:软考中级有软件设计师、网络工程师、系统集成项目管理工程师、信息系统管理工程师等,全部都没有资历、年龄要求,也不需要从初级考起。
总的来说,上海常住人口红线面临被突破的风险,但这一风险并不会导致落户政策收紧。不过为了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放宽政策的同时,上海可能会加强对申请人的审核,为此一定要根据自己选择的落户方式,提前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