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IP交换技术是一种结合了先进的异步传输模式(ATM)交换技术和普及的互联网协议(IP)技术的交换技术,这种技术主要关注于提高数据传输的效率和灵活性,同时保持对服务质量(QoS)的支持。以下是对通信IP交换技术的详细解析:
一、技术背景与开发者
背景:IP交换技术是将ATM交换技术和IP技术融合起来产生的一类新的交换技术。
开发者:1996年美国Ipsilon公司提出了一种专门用于在ATM网上传送IP分组的技术,称之为IP交换(IP Switch)。
二、核心思想与工作原理
核心思想:IP交换技术的核心思想是对用户业务流进行分类,并根据业务流的特性选择最合适的传输方式。
工作原理:
IP交换机基于IP交换机,可被看作是IP路由器和ATM交换机组合而成,其中ATM交换机去除了所有的ATM信令和路由协议,并受IP路由器的控制。
IP交换技术提供了两种主要的信息传送方式:ATM交换式传输和基于hop-by-hop方式的传统IP传输。
对于持续时间长、业务量大、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用户业务数据流,直接采用ATM交换式传输,利用ATM虚电路进行高速传输;而对于持续时间短、业务量小、突发性强的用户业务数据流,则使用传统的分组存储转发方式进行传输。
三、IP交换机的结构
IP交换机的结构通常由IP交换控制器和ATM交换器两部分构成:
IP交换控制器:实际上是一个运行了标准的IP选路软件和控制软件的高性能处理机。控制软件包括流的判识软件、Ipsilon流管理协议(IFMP)和通用交换机管理协议(GSMP)等。流的判识软件用于判定数据流,以确定采用哪种传输方式。
ATM交换器:实际上就是去掉了ATM高层信令(AAL以上)、寻址、选路等软件,并具有GSMP处理功能的ATM交换机。
四、IP交换技术的实现过程
IP交换的工作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在系统开始运行时,IP数据分组被封装在信元中,通过默认通道传送到IP交换机。
当封装了IP分组数据的信元到达IP交换控制器后,被重新组合成IP数据分组,在第三层按照传统的IP选路方式,进行存储转发,然后再被拆成信元在默认通道上进行传送。
在对从默认信道传来的分组进行存储转发时,IP交换控制器中的流判识软件要对数据流进行判别,以确定是否建立ATM直通连接。
当需要建立ATM直通连接时,则从该数据流输入的端口上分配一个空闲的虚电路标识符(VCI),并向上游节点发送IFMP的改向消息,通知上游节点将属于该流的IP数据分组在指定端口的VC上传送到IP交换机。随后,IP交换机将属于该数据流的信元在此VC上传送到下游节点。IP交换机检测到流在输入端口指定的VCI上传送过来,并受到下游节点分配的VCI后,IP交换控制器通过GSMP消息指示ATM控制器,建立相应输入和输出端口的入出VCI的连接,这样就建立起ATM直通连接,属于该数据流的信元就会在ATM连接上以ATM交换机的速度在IP交换机中转发。
五、IP交换技术的模型
实现IP与ATM融合的模型主要有重叠模型和集成模型两大类:
重叠模型:在重叠模型中,IP运行在ATM之上,IP选路和ATM选路相互独立,系统需要IP和ATM两种选路协议,使用IP和ATM两套地址,并要求地址解析功能。重叠模型使用标准的ATM论坛/ITU-T的信令标准,与标准的ATM网络及业务兼容。但需要维护两个独立的网络拓扑结构,地址重复,路由功能重复,因此网络扩展性不强,不便于管理,IP分组的传输效率较低。IETF推荐的IPOA、ATM Forum推荐的LANE和MPOA等都属于重叠模型。
集成模型:集成模型只需要一套地址和一种选路协议,不需要地址解析协议,将逐跳转发的信息传送方式变为直通连接的信息传送方式,因而传送IP分组的效率高,但它与标准的ATM融合较为困难。Ipsilon公司的IP交换、Cisco公司的标记交换、IBM的ARIS和IETF的MPLS都属于集成模型。
六、应用场景
IP交换技术在现代网络中有广泛的应用场景,以下列举了几个典型的应用场景:
企业内部网络:IP交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局域网(LAN)的搭建和管理。通过使用IP交换技术,企业可以建立高效的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实现内部各个部门和办公楼之间的数据通信。
云计算和大型数据中心:IP交换技术被用于构建虚拟化网络。通过将物理网络资源虚拟化为逻辑网络,IP交换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的需求,提高网络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电信运营商网络:IP交换技术被用于承载大量的互联网流量。通过使用IP交换技术,电信运营商能够实现高性能的数据传输服务,提供给用户快速稳定的网络连接。
远程办公和远程教育:IP交换技术被用于实现远程协作和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使用IP交换技术,远程工作者和学生可以连接到企业或学校的网络,并实现与其他人的实时通信和数据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