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基金从业资格挂靠现象在私募行业屡禁不止,部分从业者通过“证书出租”获取利益,但这一行为已引发监管机构的高度关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基协)近期披露的多起处罚案例,揭示了挂靠行为的法律风险与行业危害,值得从业者警惕。
一、典型案例分析
1、“挂名”法定代表人被撤销登记
2024年,上海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因聘用挂靠人员陈某担任法定代表人,被中基协撤销管理人登记。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曾发行14只基金产品,但因“虚假聘用人员”严重违反《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指引3号》第十一条,最终被注销登记。此案例表明,监管机构对“挂名”高管的容忍度已降至零。
2、合规风控负责人“兼职挂靠”遭公开谴责
2024年,某私募基金管理(青岛)有限公司因合规风控负责人刘某“兼职挂靠”被公开谴责。刘某在申请登记时隐瞒兼职事实,并在自律检查中提交虚假材料。中基协认定其违反“高管不得兼职”的规定,最终对公司及责任人公开谴责。此案例凸显了监管对高管资质真实性的严格审查。
3、私募高管无证上岗被撤销登记
2025年,上海某私募公司因总经理汪某未取得基金从业资格即从事投资交易被撤销管理人登记。汪某根据他人指令进行债券交易,且公司委托无资质人员开展募集活动,暴露出高管资质缺失与合规失控的双重问题。
二、挂靠行为的法律风险与行业危害
1、法律责任链条
挂靠行为属于《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登记和基金备案办法(试行)》中“提供虚假材料和信息”的范畴,可能引发多重法律责任:
(1)行政处罚:机构可能被公开谴责、暂停备案,甚至撤销管理人登记;个人可能被取消从业资格、加入黑名单。
(2)刑事责任:若挂靠机构从事非法集资、利益输送等违法活动,挂靠者可能因“共犯”被追究刑事责任。
(3)民事赔偿:挂靠者可能因公司违规行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2、行业生态破坏
挂靠行为导致“空壳机构”泛滥,部分私募机构通过挂靠资质完成备案后,实际运营中缺乏专业人员,增加了投资者的风险。据统计,2024年约有1500家私募基金管理人注销,其中不乏因挂靠引发的合规问题。
相关推荐:
教材精讲视频课程、经典母题、历年真题、模拟试卷、电子资料等,可扫码沉浸式学习~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精讲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科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经典母题![]()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99/科 |
2025年基金从业资格考试题库会员![]()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79/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