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栓形成,也称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动脉壁病变的基础上,脑动脉主干或分支管腔狭窄、闭塞或形成血栓,导致该动脉供血区局部脑组织血流中断,进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最终引起偏瘫、失语等相应的神经症状和体征。
一、病因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和基本的原因,常伴高血压,且二者互为因果。其他病因还包括脑动脉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脑淀粉样血管病、颅内外夹层动脉瘤等。
二、临床表现
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与梗死部位、受损区侧支循环等情况密切相关。
(一)临床特点
- 多见于50岁以上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者。
- 安静或睡眠中发病,部分病人发病前有肢体麻木、无力等前驱症状或TIA发作。
- 起病缓慢,症状多在发病后10小时或1 - 2天达高峰。
- 以偏瘫、失语、偏身感觉障碍和共济失调等局灶定位症状为主。
- 部分病人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全脑症状。
(二)临床类型
根据起病形式和病程,可分为完全型、进展型、缓慢进展型和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4种临床类型。
三、治疗原则
(一)急性期治疗
- 早期溶栓(3 - 4.5小时内)。
- 调整血压。
- 防治脑水肿。
- 控制血糖。
- 抗凝治疗。
- 保护脑组织。
- 高压氧治疗。
- 中医中药治疗。
- 外科或介入治疗。
- 早期康复治疗。
(二)恢复期治疗
恢复期治疗的原则是综合运用各种康复手段,如物理疗法、针灸、言语训练、认知训练、吞咽功能训练、合理使用各种支具等,以促进患者各种功能的恢复,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
四、护理要点
(一)体位管理
采取平卧位,头部禁止使用冰袋及冷敷,以免加重脑缺血。
(二)心理护理
做好心理护理,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情绪,增强康复信心。
(三)改善脑部血液供应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进一步改善脑部缺血区的血液供应。
(四)生活护理
对卧床患者做好生活护理,预防感染和压疮。
(五)用药护理
常联合应用溶栓、抗凝、脑代谢活化剂等多种药物,注意观察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六)功能恢复
促进患者肢体功能、言语及吞咽功能的恢复,帮助患者尽快恢复自理能力。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5年护理学(师)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师)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师)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师)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2025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中级)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中级)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