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原发性心肌疾病,以心室腔扩大和收缩功能进行性减退为特征,常累及左心室或双心室。该病症可伴随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病因之一,具有高致残率与病死率特点。患者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腔内血栓形成及猝死等严重并发症。
一、病因机制
(一)遗传学因素
呈现家族聚集性发病特征,约20-35%病例存在基因突变,主要涉及肌小节蛋白基因和细胞骨架蛋白基因。
(二)获得性因素
持续性病毒感染:柯萨奇病毒B型感染与心肌持续炎症反应密切相关,病毒RNA可在心肌组织中持续存在。
自身免疫异常:机体免疫反应异常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可能继发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感染后。
环境毒素:长期接触工业毒物、重金属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心肌病变。
二、临床特征
(一)症状演变
- 代偿期:活动耐力下降,劳力性呼吸困难,易疲劳
- 失代偿期:
左心衰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嗽咳痰
右心衰竭:颈静脉怒张、肝淤血肿大、下肢水肿
- 恶性事件:突发晕厥、胸痛(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栓塞症状(体循环栓塞)
(二)体征表现
心脏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尖搏动弥散,听诊可闻及第三/第四心音奔马律,部分患者合并二尖瓣相对性关闭不全杂音。
三、诊断评估
(一)影像学检测
- 胸部X线:
心胸比>55%(女性>50%)
肺静脉高压征象(KerleyB线)
心脏呈“球形”扩大
- 超声心动图(核心诊断依据):
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女性>50mm)
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
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
二尖瓣“钻石样”改变
(二)电生理检查
- 心电图:
非特异性ST-T改变
左束支传导阻滞
各类心律失常(房颤最常见)
- 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室性心律失常负荷
(三)实验室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BNP/NT-proBNP显著升高
免疫学检测:抗心肌抗体筛查
遗传学检测:二代测序(NGS)心肌基因panel
四、治疗策略
(一)基础治疗
液体管理:严格限盐(<3g/d)
神经内分泌调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金三角”治疗
营养支持:补充辅酶Q10、左卡尼汀等心肌营养剂
(二)症状干预
- 心力衰竭:
急性失代偿期:利尿剂+血管扩张剂
慢性期:ARNI类药物(沙库巴曲缬沙坦)
- 心律失常: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一级预防指征
导管消融治疗症状性房颤
血栓预防:长期抗凝治疗(CHA2DS2-VASc评分≥2分)
(三)进展治疗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QRS波>130ms伴心室收缩不同步患者
心脏移植:终末期患者唯一根治手段,需严格把握适应症
五、护理管理
(一)症状监测
每日体重监测(晨起空腹测量)
水肿程度评估(胫骨前压痕试验)
呼吸困难评分(Borg量表)
(二)用药管理
β受体阻滞剂滴定:静息心率控制在55-60次/分
ACEI剂量调整:定期监测血钾和肾功能
抗凝治疗:INR值控制在2.0-3.0(华法林)
(三)生活指导
运动康复:制定个体化运动处方(心肺运动试验指导)
心理干预:认知行为疗法改善焦虑抑郁状态
营养支持:限制液体摄入(<1500ml/d),低钠饮食教育
六、预后评估
5年生存率约50%,主要死亡原因为进行性心力衰竭和猝死。预后不良因素包括:LVEF<30%、NYHA心功能Ⅲ-Ⅳ级、存在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高龄及女性患者。定期随访(每3-6个月)超声心动图和BNP检测对预后评估至关重要。
“希赛医卫题库”小程序内有考前密押卷、经典母题、备考宝典、课程超市、每日一练、每周一测、考点练习、顺序练习、智能出题、题型专练等,考生可进行在线刷题,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进入小程序体验!
课程名称 | 有效期 | 课程价格 |
2025年护理学(师)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师)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师)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师)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2025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课程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5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中级)全科进阶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1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中级)无忧通关班 | 购买后365天有效 | 298元/全科 |
2025年护理学(中级)题库会员 | 月/季/年 | 30/月、40/季、50/年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