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 智能网
5.8.1 背景
电信业务的实现方式与电信网的体系结构紧密相关,而结构的变化往往是由业务需求的变化导致的。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是机电式交换机时代,业务逻辑主要在交换系统中以硬件布线逻辑的方式实现,电信运营商要引入新业务、变更业务逻辑,必须依赖设备提供商对所有的交换系统的硬件结构进行改动,如果设备来自多个制造商,情况将变得异常复杂。这样,一个新业务常常不能在一个电信运营商的全部服务区内部署实施,用户在不同的城市、省区,不能得到相同的服务。同时因为改动的成本太高、实施的周期太长,所以业务一旦配置实施,即使用户不满意,也很难进行改动。在那个时代,电信网提供的业务就是电话、电报、数据业务等,各自由相应的专业网实现,几乎不提供任何新业务。
20世纪70年代初,SPC(Stored Program Control)交换系统出现并广泛部署使用, 业务逻辑从硬件实现改为由存储程序来实现,修改或增加相应的软件就可引入新业务、变更业务逻辑,这比以前修改硬件容易得多,同时软件本身的灵活性和实现复杂控制逻辑的能力,为复杂智能新业务的引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这一阶段,在电信领域中业务逻辑的概念并未被明确化,业务和特定业务在逻辑概念上没有被区分开,实现上也绑定在一起。引入一个新业务,必须在每一个交换节点中部署相应的业务逻辑软件,这涉及到修改全网的交换软件,工作量可想而知,修改后全网一致性能否保证也是个问题。
1976年,公共信道信令的引入,是对业务实现方式产生重大影响的另一事件。传统电信网提供业务的另一个特点是采用随路信令方式,即呼叫建立和监视信令与话音占用同样的信道,一旦终端用户忙,呼叫建立时分配的所有的中继都将浪费。公共信道信令最大的贡献在于:信令在独立的No.7信令网上传递,交换系统之间承载话音信号的公共中继不再负担信令的传递,信令系统从交换系统中独立出来,两者可以各自独立地变化而互不影响。新业务的引入所需的信令支持可以方便地在信令网上实现,甚至有些新业务直接就可在信令网上实现(主叫显示、短消息),信令信道和话音信道的分离也使得实时交互业务的实现成为可能。但新业务对难于部署实施的问题依然没有很好地解决。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在全美国快速部署800业务,又不对原有电信基础结构做过大改动,Bellcore 提出了智能网的概念。智能网的设计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
(1) 提供一种结构使得可以在电信网中快速、平滑、简单地引入新业务。
(2) 业务的提供应独立于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可通过标准的接口提供新业务,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于设备制造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在全美国快速部署800业务,又不对原有电信基础结构做过大改动,Bellcore 提出了智能网的概念。智能网的设计目标主要有如下三个:
(1) 提供一种结构使得可以在电信网中快速、平滑、简单地引入新业务。
(2) 业务的提供应独立于设备提供商,电信运营商可通过标准的接口提供新业务,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于设备制造商。
返回目录:
编辑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