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由希赛小编整理的中级通信互联网技术知识点精讲之概念模型,希望能帮助学友们。具体内容如下:
概念模型
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信息世界的第一层抽象,是数据库设计人员进行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也是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因此概念模型一方面应该具有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的各种语义知识;另一方面还应该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
(1)概念模型中的基本概念
概念模型涉及的概念主要有如下几个。
①实体(Entity)。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实体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或联系。例如,一个职工、一个学生、一个部门、一门课、学生的一次选课、部门的一次订货、老师与系的工作关系(即某位老师在某系工作)等都是实体。
②属性(Attribute)。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描述。例如,学生实体可以由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份、系、入学时间等属性组成。
(94002268,张三,男,1976,计算机系,1994)这些属性组合起来表征了一个学生。
③码(Key)。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例如,学号是学生实体的码。
④域(Domain)。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该属性的域。例如,学号的域为8位整数,姓名的域为字符串集合,年龄的域为小于38的整数,性别的域为(男,女)。
⑤实体型(EntityType)。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必然具有共同的特征和性质。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例如,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份,系,入学时间)就是一个实体型。
⑥实体集(EntitySet)。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例如,全体学生就是一个实体集。
⑦联系(Relationship)。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些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型)内部的联系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实体内部的联系通常是指组成实体的各属性之间的联系。实体之间的联系通常是指不同实体集之间的联系。
两个实体型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为以下3类:
一对一联系(1:1)
一对多联系(1:n)
多对多联系(m:n)
(2)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
概念模型是对信息世界建模,所以概念模型应该能够方便、准确地表示出上述信息世界中的常用概念。概念模型的表示方法很多,其中最为常用的是P.P.S.Chen于1976年提出的实体一联系方法(Entity-RelationshipApproach)。该方法用E-R图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E-R方法也称为E-R模型。
E-R图提供了表示实体型、属性和联系的方法。
实体型:用矩形表示,矩形框内写明实体名。
属性:用椭圆形表示,并用无向边将其与相应的实体连接起来。
联系:用菱形表示,菱形框内写明联系名,并用无向边分别与有关实体连接起来,同时在无向边旁标上联系的类型(1:1、1:n或m:n)。
最常用的数据模型
目前,数据库领域中最常用的数据模型有3种。分别是:层次模型(HierarchicalModel)、网状模型(NetworkModel)和关系模型(RelationalModel)。
(1)层次模型
层次模型类似于倒置树型的父子结构,它构成层次结构。一个父表可以有多个子表,而一个子表只能有一个父表。层次模型的优点是数据结构类似金字塔。不同层次之间的关联性直接且简单:缺点是,由于数据纵向发展,横向关系难以建立,数据可能会重复出现,造成管理维护的不便。
(2)网状模型
网状模型克服了层次模型的一些缺点。该模型也使用倒置树型结构。与层次结构不同的是,网状模型的结点间可以任意发生联系,能够表示各种复杂的联系。网状模型的优点是可以避免数据的重复性,缺点是关联性比较复杂,尤其是当数据库变得越来越大时,关联性的维护会非常复杂。
(3)关系模型
关系模型突破了层次模型和网状模型的许多局限。关系是指由行与列构成的二维表。在关系模型中,实体和实体间的联系都是用关系表示的。也就是说,二维表格中既存放着实体本身的数据,又存放着实体间的联系。关系不但可以表示实体间一对多的联系,通过建立关系间的关联,也可以表示多对多的联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