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职业资格考试> 教师资格
题目内容 (请给出正确答案)
[主观题]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施记录,阅读后回答问题。[张老

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施记录,阅读后回答问题。

[张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社会引入]观看准备好的视频——生活中的几种物质及其变化,如钢铁制品生锈、冰雪融化成冰、原子弹的爆炸现象。

[演示实验及学生实验]四个实验——实验1水的沸腾;实验2胆矾的研碎;研碎前后胆矾的溶解,胆矾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实验3石灰石与稀盐酸的反应,实验4二氧化碳通入到澄清石灰水。其中实验1有师生共同完成,实验2和实验4的反应由学生分组完成,其余实验由教师演示实验。教师引导学生由实验3得到两个结论:实验2中的粉末是胆矾:胆矾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的蓝色物质是新生成的物质。[提问]比较归纳上述四个实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并交流]略[提问]教师列举两个变化,由学生判断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为什么?

[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问]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还伴随着哪些现象?举例说明。

[学生讨论]略。[提问]酒精易挥发、铁易生锈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谁还能举出一些相似的例子?

[学生讨论并派代表回答]举出类似的例子。并总结归纳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提问]老师举出两个性质,由学生判断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为什么?

[讲解]老师对有关物理性质方面的几个基本概念做简单介绍(熔点、沸点、密度)。引导学生观察一瓶氧气和一瓶一氧化碳,讨论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经验和知识,尽可能地描述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性质,试着判断哪些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利用哪些方法可以进行判断,并与周围同学进行相互讨论和学习。

[讲解]说明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之间的联系,说明事物的变化是复杂的,对复杂事情的分离是科学的研究方法之一。[李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直接引入]整个自然界是由各种各样的物质构成,自然界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结合新学期的一些变化进行举例,使学生感到熟悉,活跃课堂气氛)

[师生交流回答]老师:自然界有哪些变化?学生:下雨、木材燃烧、植物的光合作用、瀑布下落。老师:若将以上四个变化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分类的标准是什么?学生:根据变化中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确定上述四个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小结]下雨和瀑布下落没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类变化叫作物理变化;木材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了氧气和有机物,在变化中生成了新的物质,判断这一类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演示PPT]演示水分子电解的动画。请同学从微观的角度判断水的电解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得出结论]化学变化的实质是构成物质分子的原子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分子。

[过渡]我们周围的物质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如何判断物质的变化是否发生了?要了解物质的变化,必须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

[演示实验]取适量的硝酸铅溶液放入锥形瓶中,再向锥形瓶中加入适量的碘化钾溶液,观察反应前后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实验现象:在此反应中,有不溶于水的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拿出一段铁丝,观察颜色、状态、形状,弯曲成各种形状,并用剪刀把铁丝剪成几段。

[讲述]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性质和特征,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性质和特征,根据物质的某种性质,对某种物质进行识别和判定,我们可以把物质的性质分为两类: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小结]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以发现物质的颜色、形状和状态、是否有沉淀生成等都可以作为判别物质变化的标准。

[演示实验]观察硫酸铜晶体的变化。实验1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实验2硫酸铜溶液中加氢氧化钠;实验3硫酸铜晶体加热:实验4加热后的硫酸铜粉末加水。

[得出结论]硫酸铜的物理性质——能溶于水的蓝色的固体;化学性质——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

[小结]要想知道某一物质是什么物质、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从物质的形态、颜色、温度,变化中有无沉淀生成、气体生成方面寻找证据,对各种证据进行分析,从而认识物质的变化和变化规律,推测它们的性质,并利用物质变化规律造福人类。请结合两位老师的教学实施记录,回答下述问题:

(1)比较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的异同。

(2)这两位老师的化学教学内容组织采用了哪种形式?

(3)判断这两位老师的教学方案是否体现了科学的探究思想,为什么?

(4)这两位老师是否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并进行说明。

(5)试说明两位老师是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查看答案
答案
收藏
如果结果不匹配,请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您可能会需要:
您的账号:,可能还需要:
您的账号:
发送账号密码至手机
发送
安装优题宝APP,拍照搜题省时又省心!
更多“下面是两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教学实施记录,…”相关的问题
第1题
问题:(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等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

背景材料:

下面是两位中学教师关于"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过程实录

【张老师的教学实录】

【提出问题】复习化学变化的实质(分子拆分,原子重新组合),引出问题:在化学变化中物质发生变化。那么,在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有没有变化?

【做出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1)增加(2)减少(3)不变

【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

实验1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实验2蜡烛燃烧,测量反应前后质量。

·进行实验:学生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和测定的实验数据。

·汇报实验结果:蜡烛燃烧的质量减少: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对结果进行分析。

学生对上述现象产生如下的想法:

①"蜡烛燃烧后质量减少,是由于生成的气体没有被称量造成的。"

②"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因为反应中既没有气体参加,又没有气体生成。"

③"研究蜡烛燃烧反应的质量变化,应将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的二氧化碳、水一起称量。"

④"如果把蜡烛放在一个集气瓶中点燃,迅速塞上塞子再称,质量可能就不变了。"

【重新设计并完成实验】略。

【提出结论】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思考实验结果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述质量守恒发展史

·解释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的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练习巩固】略。

【李老师的教学实录】

【问题引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下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

【演示实验】

·蜡烛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密闭容器)。

·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数据记录

·得出结论在这两个反应中,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

【设问讲解】

·设问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讲解18世纪下半叶,生产的迅速发展推动了科学实验的发展。化学实验室里有了比较精密的实验仪器,这使化学研究工作发生了质的转变,即从对物质的简单定性研究进入到较精密的定量研究。在该过程中,拉瓦锡做出了重要贡献。拉瓦锡使几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测定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经过反复实验和分析,都得到相同的结论: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这个结论就是现在的质量守恒定律。要想进一步证明或否定这一结论,需要极精确的实验结果。但在18世纪,实验设备和技术还达不到这种要求。后来,不断有人改进实验技术等,以求能得到更精确的实验结果。20世纪初,德国和英国化学家分别做了精确度极高的实验,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小于一千万分之一,这个误差是在实验误差允许范围之内的。从而使质量守恒定律确立在严谨的科学实验基础上。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略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什么?道尔顿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的性质和质量相同。根据这一观点,结合化学变化的本质,从微观角度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变化,原子的数目也没有增减。所以说,在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等于反应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拓展】

·讨论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中的基本规律,也是自然界中的普遍规律。它认为,物质只能

相互转化,而不能任意消失或创生。但是,人们在赞美蜡烛高贵品质时,常说:"照亮别人,毁灭自己",这里说的毁灭自己,是否指物质任意的消失呢?如何解释?

·解释并总结略

问题:

(1)根据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说明各自所用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以张老师的教学为例,说明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科学素养具有哪些作用?

(3)根据上述教学实例,归纳总结出化学概念、化学定律等这一类知识的基本教学思路。

点击查看答案
第2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下列是某初中化学教师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教师]一天,小
明看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这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教师]化学反应前与化学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怎样的关系?猜想1:大于:猜想2:等于:猜想3:小于。[分组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A组)。硫酸铜溶液跟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B组)。[实验要求]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归纳,对实验做小结,得出结论。[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不变。[教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作质量守恒定律。要求:(1)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3)写出本课的教学主题。(4)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两个反思作业题目。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问题:(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背景材料:

阅渎下列三段高中化学教学中有关“铁的重要化合物”的材料。

材料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的内容标准: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钠、铝、铁、铜等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能列举合金材料的重要应用。

材料二“铁的重要化合物”内容属于高中化学必修阶段的无机元素化合物教学内容,必修化学课程中的无机元素化合物知识安排在《化学1》的“主题3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中。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1》的目录: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材料三以下是某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关于铁的氧化物的介绍,利用分类法归纳FeO、Fe2O3、Fe3O4的性质,并填写表格。

【学生实验1】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Fe3+离子检验(整合实验)。

【问题情景1】阅读课文,结合实验现象,思考与讨论: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据什么现象检验溶液中Fe3+的存在?Fe2+离子遇到KSCN会产生相同的现象吗?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时间后,再次观察溶液的颜色,出现了什么变化?该变化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3.Fe(OH)2沉淀是什么颜色?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会出现颜色变化?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2】

1.从Fe2+被O2氧化为Fe3+,体现了Fe2+的什么性质?除了O2,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氧化Fe2+

2.若要实现从Fe3+转为Fe2+的变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质?

【学生实验2】Fe2+与Fe3+的转化,按照教材P)61科学探究进行实验,观察与记录实验现象。

【问题情景3】结合实验探究的现象,思考与讨论:

l.Fe3+与铁粉充分反应后的产物是什么?如何证明?

2.回忆前面有关Fe2+的实验,为什么用Fe与稀硫酸制备FeSO4溶液,并保持铁过量?

3.实验中如何判断Fe3+已充分反应?反应不充分对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师生小结】

【问题情景3】学生课后思考与讨论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Fe2+离子和Fe(OH)2中+2价的铁均易被氧化。根据所学的知识,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时,如何通过实验条件的控制,制备较纯净的Fe(OH)2白色沉淀?

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铁的化合物”这一教学片段的有关任务:

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策略。

(3)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4)请对本课内容设计导入。

(5)请写出氢氧化铁、氢氧化亚铁的制备与检验Fe3+离子的实验步骤。

点击查看答案
第4题
案例:下面是某位初中化学教师讲授"二氧化碳"第一课时的教学片段。[问题与情景]如下图装置,向烧杯
中倾倒一瓶气体,观察实验现象。问题:①你观察到什么现象?②通过实验,你可以得出该气体的哪些性质?③请你猜一猜,该气体可能是什么气体?并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假设]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提出假设:该气体为二氧化碳。[设计实验进行探究]小组讨论。根据实验目的和所提供的实验用品设计实验方案,组织交流、评价实验方案,选出可行性方案。包括: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实验1]一个两端(均有纸筒)已平衡的天平,往一端纸筒中倾倒二氧化碳,观察天平的倾斜的方向。[实验2]将水倒入集满二氧化碳的质地较软塑料瓶中,立即旋紧瓶盖,振荡,你会看到什么现象。[汇报实验结果]天平向倾倒二氧化碳的一方倾斜;瓶子变瘪。[对结果进行分析]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补充实验]如下图,用试管取塑料瓶中液体少许,向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实验现象。问题: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呢?请你大胆进行猜想。猜想:①可能是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变红。②可能是水使紫色石蕊变红。③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其生成的产物使紫色石蕊变红。……[设计实验]请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一个实验来进行验证。各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实验3]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干燥的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将石蕊试纸放入盛满水的瓶子里;将湿润的石蕊试纸放入盛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3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____。(2)试评价此教学片段的导入。(3)试说明中学实验有哪些功能。

点击查看答案
第5题
某校初中物理教研组集体备课,讨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节的教学设计。老师们提出了三个演示实验:
实验1:用钢锯条、橡皮筋、喉头进行发声实验教师指导观察学生实验,尤其强调将发声与不发声时进行比较。实验2:用音叉、鼓做实验让学生观察这次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的区别是否像实验1一样明显。询问学生如何使不明显的现象变明显。启发学生是否可利用它对别的物体产生的效果来显示(可用风吹草动,风吹树叶动)。实验3:用瓶子、小绒球做实验吹瓶子口,听声音。学生实验分工,一人吹,一人观察小球,然后交换进行。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确定“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利用这三个小实验,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

点击查看答案
第6题
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案例:

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

学生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

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

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

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

(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15分)

(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15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7题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
案例:

下面是某教师关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教学片段实录。

学生实验l:在试管A、B中分别加入少量的Na2C03和NaHC03(各约1 g),分别滴入几滴水.振荡试管。

老师提问1:Na2C03和NaHC03外观上有什么差别,用手摸摸试管底部,有什么感觉?

学生实验2:向实验l中的试管中继续加入10 mL的水,用力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老师提问2:滴加酚酞之后,两支试管中有什么现象,请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问题:

(1)上述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

(2)从此教学片段分析说明这些实验内容在选材上有哪些特点。(写出4点)(3)简述实验2的实验现象,并做解释。

点击查看答案
第8题
摩擦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案例:

下面是在完成“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后,教师对实验改进的教学片段。教师:对摩擦现象,同学们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经过此节实验课后,也知道了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这次实验中存在什么不足啊?

学生1:弹簧的示数在实验过程中在变化。

教师:对,这是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2:接触面光滑程度不一样,能不能改进?

教师:根本就没有粗糙程度一样的木板。

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这样可有效减小弹簧晃动带来的误差。

经过教师的改进,学生们重新设计了实验,并得出更接近真实值的结果.问题:

(1)评析此教学片段,指出教师教学存在的问题。(15分)

(2)重新设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认识实验中哪些地方需要改进。(15分)

点击查看答案
第9题
水沸腾前后气泡变化图
探究水的沸腾现象

实验探究

1、提出问题 你认真观察过水的沸腾现象吗?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

2、猜想与假设

(1)水沸腾后温度可能_______;

(2)水沸腾后温度可能_______。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每位同学共同观察水沸腾时发生的现象,特别是水中气泡的多少、大小、位置的变化,并观察水温变化,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至沸腾后5 min为止。

4、分析与论证

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根据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标出相应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这些点连接起来,在下图中做出水的沸腾图象。

5、讨论与交流 各小组同学讨论下列问题:

(1)水在沸腾前后水面的情况如何?说明沸腾现象是剧烈还是平和?沸腾时水中的变化情况怎样?说明汽化在哪些部位发生?

(2)沸腾前后水的温度变化情况怎样?

(3)水沸腾后移去酒精灯,那么沸腾是否继续进行?这是为什么?

6、实验结论:

点击查看答案
退出 登录/注册
发送账号至手机
密码将被重置
获取验证码
发送
温馨提示
该问题答案仅针对搜题卡用户开放,请点击购买搜题卡。
马上购买搜题卡
我已购买搜题卡, 登录账号 继续查看答案
重置密码
确认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