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欣赏优秀的中外艺术作品,感受艺术家源于战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初步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和讨论,体会艺术作品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今天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增强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作品的内容、形式和特点等,探究艺术作品与战争的关系。
【难点】
理解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纪录片《长城》,提出问题:给你什么感受?对长城了解多少?学生回答:雄伟、壮观;从历史等方面进行回答。教师介绍长城的概况:始建于西周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全长两千多公里。导入新课《战争与和平》。
环节二:描述分析
出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播放纪录片视频。并提出问题: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兵马俑的兵种和职级都不一样,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兵马俑的色彩、制作方法和装备上有什么特点?制作兵马俑的原因是什么?兵马俑面部都有哪些特点?
学生欣赏图片、视频。学生回答:步兵、骑兵、弓箭手、将军;颜色丰富、亮丽,光彩夺目;殉葬、保卫皇帝;脸型、五官各有不同,生动传神。
出示《大卫》《圣德列萨祭坛》等作品与兵马俑进行对比。通过对东西方雕塑作品的对比,总结中国雕塑的特点有哪些?学生回答:中国雕塑特点是讲究整体,不刻意追求细节,生动传神等。
环节三:总结解释
展示《布雷达的投降》并提出问题:画面描述了怎样的故事?你能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结合已有认知思考并回答:战后投降;作者希望所有的冲突最终都能化干戈为玉帛。教师总结:艺术作品对于战争来说不仅仅是歌功颂德,更重要的是艺术家通过画面表达对战争更加深刻的思考,警醒人们客观清醒的看待战争。
老师提问:战争有什么影响?战争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回答:家破人亡、社会动荡;毁灭、破坏和长久的苦难。教师总结:对艺术家的创作也有影响,在干扰艺术家创作的同时也让艺术家反思战争。
环节四:欣赏评价
继续展示西汉铜镜和李公麟的《免胄图》,提出问题:从文字和画面的内容上来看,你们觉得古代的这些艺术家传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生认真观察并思考回答:不希望战争,祈祷和平昌盛。
教师继续发问:有美好的希望是好事,但是如何才能够和平呢?学生思考并总结:心存敬畏;理解尊重;化干戈为玉帛。
环节五: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布置作业:让学生们回去通过网络搜集关于战争的资料,用绘画或者作文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注:图片及试题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