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数学困难户们对“做题”这件事,用痛心疾首、无力回天、云里雾里、举一就是反不了三等词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MBA数学备考过程中,你是否正在面临以下困扰:
问题1:听课的时候会了,自己做题就不会;
问题2:听完例题后,马上做匹配的练习题会,随机遇见的时候就不会;
问题3:生搬硬套的题会,一旦有了变形和融合了就不会;
问题4:考场上觉得不会,下了考场再看一遍马上会;
问题5:考场上觉得自己会,下了考场发现没得到分;
问题6:介于会与不会之间,永远觉得一道单选题好像有2个正确选项;
问题7:虽然会,但是觉得一道题就不可能在限定的时间内做出来,干脆不学不练不会。
其实,上面的所有问题,看似各不相同,但其实都围绕着一个核心:到底怎样才算是学会了一道题?对于这个问题,大部分人的理解是“能够根据解析,理解解题步骤,并且最终推得正确答案”。但实际上,这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真正的学会,至少应该满足以下7个标准:
标准1:能够快速锁定一道题的关键特征信息;
标准2:能够根据这些特征,识别一道题所属的组合模型;
标准3:对该组合模型所包含的所有基础知识点及其组合方式,有原理性的理解;
标准4:熟悉该组合模型的基本解题步骤框架;
标准5:对框架中每一步的计算都做过大量练习,形成了肌肉记忆式的手感;
标准6:对每一步骤上常见的坑点设置有预警雷达;
标准7:对该组合模型题可能有的简便路径有所感知。
比如,问题2——听完例题后,马上做匹配的练习题会,随机遇见的时候就不会。这个问题就与标准1——能够快速锁定一道题的关键特征信息相对应。其实,一道问题就是一把锁,而一个解法就是一把钥匙。同一模型下的不同题目,就是同样的锁芯外,套了不同的锁型,其实用同一把钥匙就都能打开。
而老师讲课时,已经刻意地把同一把钥匙能解的范例题和练习题放在了一起,你在范例题上学会了钥匙,接下来马上拿着“这把钥匙”去解练习题就行了。但是,很多老师忘记交付一个更重要的能力,当众多不同锁型错乱布置,大家是否能够快速选择出对应钥匙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出题人给你了100把锁,老师给了你100把钥匙,确实每把锁都有钥匙能打开,但是他却忘了告诉你,哪把钥匙能开哪把锁。
再比如,问题5——觉得自己会,但做完了却没得到分。很多人,都会将这个问题归咎于自己“粗心”的毛病。其实他们完全怪错了对象。这其实与标准4和5相对应:不够熟练和不熟悉坑点。
很多人不知道一个秘密:“一个固定的考法下,你能犯的错误个数,是有限的”。比如说,假设一个模型题的标准解题步骤是7步的话,从头走到尾,你可能走错的岔路口一般来说就7-10个,而真正有含金量的,出题人喜欢在设计上着墨的,往往只有1-3个。
如果,你不只是对一个题目的正确解法道路很熟悉,而且对岔路口和经典坑点也很熟悉,这道题对你来说,就没有“粗心”的空间。
而同样的,绝大部分老师,只会告诉你正确的路径,他们甚至很少花时间在错误选项上,而那些,恰恰才是出题人花了最多心思的地方,也是考生得不到分的更主要原因。
所以,要算得上会做一道题,必须要满足2个核心思想:
首先,不单是会做“这道题”本身,而是对这道题代表的一个类型题有明悟,也就是满足常说的“举一反三”;
其次,跟一个类型题有关的七个要素“特征+模型+原理+步骤+熟练+坑点+捷径”的学习均已满足标准。
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多写多做多算……备好错题本,提高学习效率!记得时常复盘、总结经验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