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
1.人口的地理分布和流动是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 )作用的结果。
A.统一 B.融合 C.相互 D.综合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教育与社会的知识点。人口分布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增长状况和实居地的人口密度。引起人口的地理分布和流动是政治、经济、历史、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故本题选D。
2.在学校中( )是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统一体。
A.学风 B.校风 C.班风 D.校园文化
2.【答案】B。解析:在学校中,校风是物质、精神、制度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易消散。
3.“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指( )。
A.把一部分人培养成建设者,把另一部分人培养成接班人
B.培养德、智、体、美平均发展的人
C.培养体力和脑力充分结合且自由发展的人
D.将人培养成为既是建设者又是接班人的综合素质人才
3.【答案】D。解析:B说法错误,我国教育目的中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C说法过于片面。
4.在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强调的是( ),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A.记忆知识 B.发现知识 C.积累知识 D.搜集知识
4.【答案】B。解析: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过去知识的记忆,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发现”知识。
5.裴斯泰洛齐认为:“发展是个人天赋的内在力量,使其经过锻炼,使人能尽其才,能在社会上达到他应有的地位,这就是教育的目的。”这观点反映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 )。
A.生活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5.【答案】C。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从个人本能的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进个人自我实现。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卢梭、罗杰斯、马斯洛、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等。故本题答案为C。
6.不同的学生在入学年龄及教育划分上仍然存在一致性,其根本原因是学制的建立和( )的制约。
A.社会经济发展 B.教育水平发展
C.政治经济制度 D.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
6.【答案】D。解析:学制的建立与改革必须遵循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否则就有可能贻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最佳时机。
7.将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依据是( )。
A.学科固有属性 B.课程内容组织形式
C.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 D.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
7.【答案】C。解析:从课程计划对课程设置实施的要求来划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按照学科固有的属性来划分,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分为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8.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具有的作用是( )。
A.桥梁作用 B.引导作用 C.决定作用 D.主导作用
8.【答案】D。解析:教学是以教材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在教学中,教师教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居于主体地位;教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促进功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9.《礼记·中庸》中描述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指现代教学论中的( )。
A.教学内容 B.教学过程 C.教学方法 D.教学目标
9.【答案】B。解析:题干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做到身体力行。所以“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说法中,反映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的是( )。
A.重视个别差异 B.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
C.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 D.重视能力的培养
1.【答案】ABCD。解析:重视个别差异、重视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综合化、重视基础学科和知识的结构化、重视能力的培养,是当代世界各国课程改革中所存在着的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
2.德育教育体谅模式的特征有( )。
A.坚持性善论,尊重儿童发展需求
B.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
C.注重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
D.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2.【答案】ABD。解析:体谅模式的理论特征有:(1)坚持性善论;(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自我实现趋向;(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4)大力倡导民主的德育观。
3.贯彻因材施教德育原则,要求教师( )。
A.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B.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C.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D.统一校内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3.【答案】ABC。解析:贯彻因材施教德育原则,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三、判断题
1.以学生所在团体的平均成绩为参照标准,根据其在团体中相对应位置和名次,报告评价结果的评价方式称为常模参照评价。( )、
1.【答案】√。解析: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该说法正确。
2.“狼孩儿”在7岁时发现并获救,虽经培养和训练,但再也达不到正常的语言发展水平,这体现了发展的不可逆性。( )
2.【答案】×。解析:错过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在今后的教育中无法弥补,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有不平衡性。
四、案例分析
我是一个9岁孩子的家长。在孩子5岁时,我就开始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上课,以培养和开发孩子的智力。可是,近一段时间,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我想尽了各种办法,他都不肯再学习。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帮助我。
这位家长望子成龙的努力为什么适得其反?请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方面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这位家长的做法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教育与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发展,青少年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另一方面,教育作用的发挥又受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状况的制约。要使教育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根据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去进行。
(2)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又决定了教育必须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该家长在孩子5岁的时候就带孩子去各种特长班,没有考虑到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孩子的学习基础,这种拔苗助长的做法必然会适得其反。
(3)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案例中孩子拒绝去特长班上课,在学校也拒绝学习任何新东西,而且性格变得孤僻,这正是家长的强迫性教育使孩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造成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真正的发展是需要以兴趣为导向的,是需要激发孩子的主观能动性的。在对孩子有所要求和尊重孩子意见之间取得平衡才有益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