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在线职业教育23年
下载APP
小程序
希赛网小程序
导航

预约成功后,不错过重要时期

点击预约

黑龙江教师招聘模拟卷

责编:胡敏娟 2021-02-05
教师招聘资料领取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起源于( )。

A.夏商时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1.【答案】A。解析:《汉书·儒林传》记载:“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日痒,周日序。”“校”,“痒”,“序”都是学校的名称。西周时的学校有“国学”和“乡学”两种。综上所述,故选A。

2.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 )。

A.研究教育现象 B.揭示教育规律 C.发现教育问题 D.探寻教育逻辑

2.【答案】B。解析: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

3.教师抓住学生身心关键期进行教育,符合人发展的( )。

A.阶段性 B.不平衡性 C.关键性 D.差异性

3.【答案】B。解析: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分别是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对个体的某一方面训练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关键期是不平衡性的教学启示,综上所述,故选B。

4.有学者强调,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固有的特征来决定,这种观点体现了( )。

A.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B.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C.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D.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4.【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关系。教育受到社会政治、生产力和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根据题干的描述,教育要根据一个民族固有的特征来决定,民族特征属于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表现在: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综上所述,故本题选C。

5.《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体现了教育的( )原则。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性原则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原则。

题干中俗语的意思是指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最终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因此是启发性原则。故本题选择B选项。

6.在家庭、社会与学校的联系中,起沟通桥梁作用的是( )。

A.家长 B.学生 C.班主任 D.校委会

6.【答案】C。解析:班主任是指在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教学班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与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长和社会的桥梁。据此可知本题答案为C。

7.上课时,学生突然被窗外的吵闹声所吸引,这种心理现象是(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随意注意

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类。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选项A和选项D,有意注意又叫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选项B,无意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选项C,没有无意后注意这种说法,为干扰选项。

题干中,上课时学生突然被窗外的吵闹声所吸引,是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无意注意的体现。A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排除。故本题选择B。

8.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有人按形声字归类识字,有人用反义词比较归类识字,这属于( )。

A.复述策略 B.努力管理策略 C.精细加工策略 D.组织策略

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习策略的分类。组织是对相关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的过程。组织策略是为了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常用的组织策略有列提纲、利用图形和表格,以及归类策略。根据题干的描述,对字进行归类属于组织策略,故本题选D选项。

9.学生因上课用心受到老师表扬,从而逐步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此属于( )。

A.经典性条件反射 B.操作性条件反射 C.联结反应 D.习惯成自然

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A选项,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B选项,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种: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经典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而操作性行为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研究对象。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C选项,联结反应,强调复杂行为是建立在条件联系上的复合反应,学习就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

D选项,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是说小的时候养成的习惯就像人的天性一样自然、坚固,甚至就变成天性了,以至于以后所取得的成功、创造的奇迹,很多方面都是由小的时候的习惯所支配的。

题干中说“学生上课受到表扬,又养成了习惯”符合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因为老师的表扬是一种强化手段,更加符合操作性,主要受强化规律制约。故B选项为正确选项。

10.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学生的优点,学生才能产生上进心。”这句话提示教师要( )。

A.尊重和欣赏学生 B.团结和关心学生

C.对学生严慈相济 D.对学生因材施教

10.【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表明,作为教师,要懂得尊重学生,学会欣赏学生,发现学生的优点,这样才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B、C、D选项表述不符合要求,排除,故本题选A。

二、多项选择题

1.现代学制类型主要有( )。

A.单轨学制 B.双轨学制 C.三轨学制 D.分支型学制

1.【答案】ABD。解析:本题考查现代学制的类型。现代学制主要有三种类型:(1)双轨学制,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后来也包括其他高等学校)、中学(包括中学预备班);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后来是小学和中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先是与小学相连的初等职业教育,后发展为和初中连接的中等职业教育)。(2)单轨学制,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3)分支型学制,这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故ABD都属于现代学制的类型。

2.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思想包括( )。

A.教育即生长 B.社会即学校 C.教育即生活 D.生活即教育

2.【答案】B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论的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论的核心观点,是生活教育论的本体论;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论的场所论;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故本题选BD。

3.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课程可以分为( )。

A.活动课程 B.分科课程 C.课程 D.地方课程

E.校本课程

3.【答案】CDE。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分类。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区分,分为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以下属于认知过程的有( )。

A.信念 B.感觉 C.记忆 D.思维

E.理想

4.【答案】BCD。解析:本题考查认知过程的内涵。认知过程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反映的过程,包括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心理现象。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认识和态度的选择和趋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和价值观。故BCD属于认知过程,AE属于个性倾向性。综上,AE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CD。

5.自我意识的成分包括( )。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监控 D.自我调节

5.【答案】ABC。解析: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一般认为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三、简答题

1.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与品德?

1.【参考答案】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给与适当的奖励和惩罚;

(4)价值辨析;

(5)利用群体约定。

2.简答教师劳动的特点。

2.【参考答案】教师劳动的特点包括: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四、论述题

联系实际谈谈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相似性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1)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而言,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反之,迁移的范围越小,效果也越差。

(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提高迁移发生可能性的有效途径。

3.学习心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除前面所涉及的影响迁移的一些基本因素外,诸如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五、案例分析题

王同学和张同学是小学二年级同学,下课休息,因为下大雨学生都在教室休息,王同学从课桌的抽屉里拿出一个桃子吃,吃完桃子后随意将桃核朝后扔,不慎打在后排张同学的左眼上,张同学受伤后立刻失声痛哭,班主任刘老师闻声赶到教室询问情况,发现张同学的左眼已经充血,上课铃响后,刘老师仍让其坚持上课。张同学受伤后第三天,父母才知道,马上让他吃消炎药、滴眼药水进行治疗,但效果不好,于是张同学的爸爸和王同学的爸爸一起把张同学送到县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检查,被诊断为“左眼角膜穿透伤”,于当日住院治疗,经开刀手术治疗后,张同学左眼角膜已愈合,但留有疤痕,视力也有所减退。

在此事件中,谁应为张同学受到的损害负责,请简要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

(1)此案例中王同学应该负主要责任。但是王同学是小学二年级学生,无民事行为能力。因此,王同学对张同学造成的损害应该由其监护人王同学的父母来承担。具体法条如下: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二十八条规定:未成年学生对学生伤害事故负有责任的,由其监护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2)此案例中学校和教师应当承担责任。本案例的发生地点是在教室,而案例中的刘老师在明知张同学眼睛受伤充血的情况下没有采取措施,也未通知其家长,造成张同学的眼睛未能得到及时治疗,因此学校应当承担责任,事后可以向该老师追偿。具体法条如下: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十款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的。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的第27条的规定,因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务中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予以赔偿后,可以向有关责任人员追偿。

(注: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2021年各省市教师招聘汇总

更多资料
更多课程
更多真题
温馨提示:因考试政策、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本网站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异议,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
相关阅读
查看更多

加群交流

公众号

客服咨询

考试资料

每日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