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高职教育单独招生工作的通知》文件所示,2022年技能综合测试由学校白主命题,学校应参照对口招生实行职业技能全省统考专业的《考试大纲(2021年版)》实行相应专业职业技能考试,其他专业也应尽量实行职业技能考试方式,加大技能评价的比重,改革完善职业技能评价办法。以下为大家提供2022年四川高职单招医药卫生类专业职业技能测试考试大纲。
本职业技能考试是中等职业学校医药卫生类专业毕业生参加普通高校对口招生的选拔性 全省统一考试,用笔试方式进行。
一、考试科目及分值比例
专业综合卷满分为 3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考试科目及分值比例如下:
解剖学基础
生理学基础
病理学基础
药理学基础
护理学基础
二、试卷结构
25%
20%
15%
10%
30%
1.考试题型及分值比例
单项选择题 50%
判断题 10%
填空题 15%
名词解释 10%
简答题 15%
2.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比例
重点内容 (用 表示) 80%
非重点内容 20%
3.难易比例
容易 40%
较易 30%
中难 20%
较难 10%
三、考试范围及要求
【解剖学基础】
[第一章 基本组织]
第一节~第四节 (不作要求)
[第二章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第一节 骨和骨连接
一、骨的形态和分类。骨的构造和功能。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关节的基本构造、辅助 结构和运动。
二、椎骨的一般形态。颈椎、胸椎、腰椎和骶骨的主要形态特点。椎骨的连接,椎间盘的概 念,椎间盘的组成。脊柱的整体观和运动。胸骨和肋的形态。肋弓的形成。胸廓的组成。
三、脑颅和面颅各骨的名称。颅底内面和颅侧面的主要形态结构,翼点的概念。骨性鼻腔外 侧壁的形态结构。颞下颌关节的组成和构造特点。
四、上肢骨的组成。肩胛骨、锁骨、肱骨、尺骨和桡骨的形态。肩关节和肘关节的组成、构 造特点和运动。
五、下肢骨的组成。髋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的形态。骨盆的组成和分部。男女骨盆的区别。 髋关节和膝关节的组成、构造特点和运动。
六、全身的骨性标志 ( 常用标志)。
第二节 骨骼肌
一、胸锁乳突肌、斜方肌、背阔肌、胸大肌和肋间肌的位置和作用。
二、膈的位置、形态和作用,膈的裂孔及其通过的结构。
三、腹直肌、腹外斜肌、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位置、层次、纤维方向和作用。腹直肌鞘的构 成。腹股沟管的位置、构成、内容物和临床意义。
四、头肌的分布。主要面肌和咀嚼肌的名称。
五、三角肌、肱二头肌和肱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前臂肌、手肌的分群和作用。
六、下肢肌的分布和分群。臀大肌、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的位置和作用。
七、全身的肌性标志 ( 常用标志)。
[第三章 消化系统]
第一节 概述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上、下消化管的概念。
第二节 消化管
一、咽峡的构成,舌的形态和舌乳头的功能,颏舌肌的作用。
二、牙的形态、构造、牙式及牙周组织。
三、咽的位置、分部和交通以及腭扁挑体的位置。
四、食管的分部及狭窄部位。食管与上颌中切牙的距离。
五、 胃的位置、形态分部。
六、小肠的分部,十二指肠的位置和分部,空肠和回肠的区别。
七、大肠的分部,盲肠和结肠的形态特点,盲肠与阑尾的位置,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 (麦氏 点的概念) 。回盲瓣的形态、位置及作用。
八、结肠的分部。直肠的位置、弯曲和肛管黏膜的形态特点。
第三节 消化腺
一、消化腺的组成。
二、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位置及腮腺管的开口部位。
三、肝的位置和形态,胆囊的位置、形态和胆囊底的体表投影。
四、肝外胆道的组成。胆汁的产生和排出途径。
五、胰的位置、形态和胰管的开口部位。
第四节 腹膜
一、腹膜和腹膜腔的概念。
二、腹膜与脏器的关系。
三、大网膜的位置和功能,小网膜的位置和分部,系膜的名称。
四、直肠子宫陷凹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
一、鼻腔及鼻黏膜的分部,鼻旁窦的名称及其开口部位。
二、咽 (见消化系统一章)。
三、喉的位置及喉软骨的名称,喉黏膜的形态特点。
四、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肺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肺的分叶。
二、肺下界的体表投影。
第三节 胸膜与纵隔
一、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壁胸膜的分部。
二、肋膈隐窝的概念,胸膜下界的体表投影。
三、纵隔的概念和分部。
[第五章 泌尿系统]
泌尿系统的组成。
第一节 肾
肾的形态和位置,肾的被膜。肾的一般结构。
第二节 输尿管
输尿管的行程、分部和狭窄。
第三节 膀胱
膀胱的位置、形态和分部。膀胱三角的概念,膀胱三角的位置、黏膜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尿道
女性尿道的特点。
[第六章 生殖系统]
第一节 男性生殖系统
一、男性内生殖器的组成。
二、睾丸的位置和形态。
三、附睾的位置和形态。
四、精索的概念。
五、附属腺的名称和前列腺的形态及位置。
六、男性尿道的分部、弯曲和狭窄。
第二节 女性生殖系统
一、女性内生殖器的组成。
二、卵巢的位置和形态。
三、输卵管的位置和分部。输卵管结扎的理想部位。
四、子宫的形态、分部、位置和固定装置。
六、阴道后穹窿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第三节 乳房和会阴
[第七章 脉管系统]
第一节 心血管系统
一、脉管系统的组成。心血管系统的组成。
二、体循环与肺循环的概念。
三、心的位置、外形及各心腔的形态结构,二尖瓣、三尖瓣的概念。
四、心传导系统的组成。
五、左、右冠状动脉的起始、行程和主要分支及其分布范围。
六、心包的构成和心包腔的概念。
七、心的体表投影。
八、动脉韧带的位置及其形成。
九、主动脉的起始和分部。主动脉弓的分支。
十、颈外动脉的主要分支及其分布。
十一、上肢动脉主干的名称。掌浅弓和掌深弓的组成。
十二、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的起始、主要分支和分布。
十三、肾动脉、睾丸动脉 (或卵巢动脉) 的来源。
十四、髂内动脉的主要分支。下肢动脉主干的名称。
十五、上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
十六、颈外静脉的位置。
十七、头静脉、贵要静脉和肘正中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
十八、下腔静脉的合成和收集范围。
十九、大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及临床意义。小隐静脉的起始、行程、注入部位。
二十、肝门静脉的合成、收集范围、主要属支及其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及临床意义。
第二节 淋巴系统
一、淋巴系统的组成。
二、淋巴干的名称。
三、胸导管及右淋巴导管的合成、注入部位和收集范围。
四、全身主要淋巴结群的名称和位置 ( 浅淋巴结的位置及其引流范围)。
五、脾的位置和形态。
[第八章 感觉器]
第一节 视器
一、视器的组成。
二、眼球壁的层次,各层的分部及形态结构,黄斑、视神经盘的概念。
三、眼球内容物的名称和作用。
四、房水循环的途径。
五、结膜的分部。
六、泪器的组成和鼻泪管的开口部位。
七、眼球外肌的名称和作用。
第二节 前庭蜗器
一、前庭蜗器的组成。
二、外耳道的组成。外耳道、鼓膜的位置、形态和分部。
三、中耳的组成。鼓室各壁和听小骨的名称。
四、咽鼓管的交通、功能及小儿咽鼓管的特点和临床意义。
五、 内耳的组成。骨迷路和膜迷路的组成。内耳感受器的名称、位置和作用。
第三节 皮肤 (不作要求)
[第九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概述
神经系统的分部和常用术语。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脊髓灰质、 白质的位置和分部,白质内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作用。
二、脑的位置和分部。
三、脑干的组成,脑干内主要神经核团的名称和性质、主要纤维束的名称和功能。
四、小脑的位置、外形和内部结构。
五、间脑的位置、分部及背侧丘脑腹后核的功能,下丘脑的组成。
六、大脑半球各面的主要沟、回和分叶,大脑皮质主要功能区的定位。
七、基底核的名称及新、旧纹状体的概念, 内囊的概念, 内囊的位置、分部,各部的组成及 临床意义。
八、脑和脊髓被膜的层次,蛛网膜下隙和硬膜外隙的概念,硬脑膜静脉窦的概念。
九、大脑前、中、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来源和分布范围以及大脑动脉环的组成。
十、脑脊液的产生部位及循环途径。
第三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的组成、分部及前、后支的分布规律。
二、颈丛的组成、位置及皮支浅出的部位,膈神经的分布。
三、臂丛的组成和位置,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和腋神经的分布。
四、胸神经前支的分布规律。
五、腰丛的组成及位置,股神经和闭孔神经的分布。
六、骶丛的组成及位置,坐骨神经的行程和分布,胫神经和腓总神经的分支及其分布。
七、12 对脑神经的名称。
八、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的分布。
九、三叉神经的主要分支和分布。
十、面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分布。
十一、副神经和舌下神经的分布。
十二、 自主神经的概念和区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的位置。
十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
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一、浅感觉、躯干和四肢深感觉及皮肤的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
二、视觉传导通路的组成和行程,瞳孔对光反射的路径。
三、牵涉痛的概念及临床意义。
四、锥体系的组成和行程。
五、锥体外系。
[第十章 内分泌系统]
第一节 垂体
垂体的位置和分部。
第二节 甲状腺
甲状腺的位置和形态。
第三节 甲状旁腺
甲状旁腺的位置和形态。
第四节 肾上腺
肾上腺的位置和形态。
第五节 松果体 (不作要求)
[第十一章 人体胚胎学概要] (不作要求)
第一节 胚胎的早期发育
第二节 胎膜和胎盘
第三节 胎儿的血液循环
【生理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理学的概念。
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一、新陈代谢。
二、兴奋性 ( 兴奋性的概念,刺激与反应的概念,反应形式——兴奋与抑制)。
三、生殖
第三节 机体与环境
一、机体与外环境的和谐平衡。
二、机体与内环境 ( 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第四节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一、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 ( 神经调节、体液调节的概念,特点、生理意义)。
二、生理功能的反馈调节 ( 反馈、负反馈、正反馈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基本功能
一、单纯扩散。
二、易化扩散 (通道易化扩散与载体易化扩散的概念与特点)。
三、主动转运 (主动转运的概念,Na+-K+泵的概念及其意义)。
四、出胞和入胞 (出胞和入胞的概念)。
五、细胞膜的受体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及产生机制 ( 静息电位概念及产生机制,极化、去极化、复极化和超极化 的概念)。
二、动作电位及产生机制 ( 动作电位概念及产生机制,动作电位传导机制与特点,阈电位,神经冲动的概念)。
第三节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一、骨骼肌的收缩原理 (肌丝滑行学说) ,兴奋-收缩耦联 ( 概念、与 Ca2+的关系)。
二、骨骼肌的收缩形式 (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复合收缩)。
[第三章 血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一、血量和血液的组成 ( 血细胞比容的概念和正常值)。
二、血液的理化性质 (pH 值)。
第二节 血浆
一、血浆的成分及其作用。
二、血浆渗透压 ( 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胶体渗透压的形成、生理意义与临床意义,等渗溶 液的概念以及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
第三节 血细胞
一、红细胞 ( 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与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原料与影响红细胞成熟 的主要因素,贫血概念及其产生原因)。
二、 白细胞 (白细胞的分类、正常值与功能)。
三、血小板 (血小板的正常值与基本功能)。
第四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
一、血液凝固 ( 血液凝固的概念与三个基本步骤,血浆与血清的区别, 内源性凝血与外 源性凝血的区别,抗凝因素和主要抗凝物质的生理作用)。
二、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系统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五节 血型与输血
一、ABO 血型系统 (血型的概念,ABO 血型的分型原则及临床测定方法,ABO 血型与输血 的关系。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及其意义)。
二、Rh 血型系统。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第一节 心脏生理
一、心脏的泵血及心音 ( 心动周期、心率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及分期,搏出量和心 输出量的概念、正常值及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第一心音、第二心音特点及意义)。
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及生理特性 ( 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的生物电特点,自律性的 概念,正常起搏点、窦性心律和异位心律的概念,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顺序、特点及其生理 意义,房室延搁的概念和意义,心室肌细胞兴奋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期前收缩和代偿性 间歇)。
三、心电图 (心电图的概念,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第二节 血管生理
一、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 动脉血压——收缩压、舒张压、脉搏压及平均动脉压的概念、 正常值及动脉血压稳定的生理意义;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动脉脉搏的概念)。
二、微循环的组成及功能(微循环的概念及其组成,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和功能)。
三、组织液生成(有效滤过压的概念和公式,组织液生成和回流的影响因素及其与水肿的 关系)。
四、静脉血压与血流 ( 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影响静脉血流的因素)。
五、淋巴循环及生理意义。
第三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心血管中枢,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和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 反射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二、体液调节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及血管紧张素对心血管活动的作用)。
[第五章 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 呼吸的概念及基本环节、肺通气的概念与肺通气的动力——原动力、 直接动力;呼吸运动的概念,平静呼吸、用力呼吸、胸式呼吸、腹式呼吸的概念;肺通气的 弹性阻力、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肺通气的气道阻力与气管口径的关系)。
二、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 肺容量、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肺通气量和 肺泡通气量的概念及其意义)。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一、决定气体交换的因素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概念和气体交换的动力,影响肺换气的 主要因素)。
二、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 的运输 (O2 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及其临床意义)。
二、CO2 的运输 (CO2 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及其临床意义)。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 呼吸中枢概念,呼吸的基本中枢——延髓)。
二、呼吸运动的反射性调节 (肺牵张反射的概念及其生理意义,血中 O2 分压、CO2 分压和H+浓度的变化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途径)。
[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消化道各段的消化功能
一、 口腔内消化 (唾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二、 胃内消化 ( 胃液的成分及作用, 胃黏液-碳酸氢盐屏障的概念和作用, 胃的运动形式 和容受性舒张的概念和生理意义, 胃排空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小肠内消化 ( 小肠的运动形式和分节运动的概念和生理意义,胰液与胆汁的成分及 各种成分作用)。
四、大肠的功能和排便。
第二节 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 小肠在吸收中的作用)。
二、主要营养物质在小肠的吸收 (葡萄糖、氨基酸的吸收)。
第三节 消化器官功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消化器官的神经支配及作用)。
二、体液调节 (胃肠激素,脑-肠肽概念)。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利用。(不作要求)
二、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三、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意义)。
第二节 体温
一、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化 ( 体温的正常值及其生理波动——昼夜、性别、年龄、其它 因素)。
二、机体的产热与散热 (散热的主要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及临床应用)。
三、体温调节 (体温调节中枢的部位、温度感受器、调定点的概念)。
[第八章 肾脏的排泄]
第一节 概述 (不作要求)
第二节 尿生成的过程
一、肾小球的滤过 ( 肾小球滤过率的概念和正常值)。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肾上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概念,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 的部位和特点,肾糖阈的概念和正常值及其与尿糖的关系)。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肾小管和集合管对 H+、K+和 NH3 的分泌特点及其意义)。
第三节 影响尿生成的因素
一、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 滤过膜、有效滤过压和肾血浆流量)。
二、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 ( 小管液溶质浓度,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三、尿的浓缩与稀释。
第四节 尿液及其排放
一、尿液 ( 正常尿量、多尿、少尿和无尿的概念,尿的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
二、尿液的排放。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第一节 概述 (不作要求)
第二节 视觉器官
一、眼的折光功能及其调节。
二、眼的感光功能。
三、与视觉有关的几种生理现象。
第三节 听觉器官
一、外耳与中耳的传音功能。
二、 内耳的感音功能。
三、 内耳前庭器官的位置觉功能。
第四节 前庭器官 (不作要求)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系统活动的一般规律
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二、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三、突触传递的特征。
四、神经-肌肉接头兴奋的传递过程。
第二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一、特异性投射系统。(不作要求)
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不作要求)
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不作要求)
四、痛觉 (内脏痛与牵涉痛)。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脑干网状结构对肌紧张的调节。(不作要求)
三、小脑的功能。(不作要求)
五、基底神经核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不作要求)
六、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不作要求)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 自主神经系统。
二、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不作要求)
第五节 脑的高级功能 (不作要求)
一、概述。
二、条件反射。
三、脑电活动。
四、觉醒与睡眠。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第一节 概述
一、 内分泌系统和激素的概念。
二、激素的一般生理作用及其共同特征。
第二节 下丘脑与垂体
一、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 (下丘脑调节性多肽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二、腺垂体 ( 促激素概念,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生长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
三、神经垂体 ( 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和 催产素合成的部位、运输途径 ( 下丘脑 —垂体束) 、贮存释放部位和生理作用。
第三节 甲状腺
一、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
一、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 (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三、 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四、 甲状旁腺素的生理作用。
五、降钙素的生理作用。
六、 甲状旁腺素和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第四节 胰岛
一、胰岛素 (胰岛素生理作用及其临床意义)。
二、胰高血糖素。
第五节 肾上腺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 ( 糖皮质激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及其临床意义)。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作用、分泌的调节)。
[第十二章 生殖]
第一节 男性生殖 (不作要求)
一、睾丸的生精功能。
二、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三、睾丸功能的调节。
第二节 女性生殖
一、卵巢的生卵功能。
二、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三、月经周期
四、受精和着床。(不作要求)
五、胎盘的内分泌功能。(不作要求)
【病理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一、病理学的概念及内容。(不作要求)
二、病理学在医学科学中的地位。(不作要求)
三、病理学的研究和观察方法。
四、病理学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疾病概论]
一、健康与疾病:概念。
二、病因学概述:疾病发生的原因。
三、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
四、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第三章 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
一、细胞、组织的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概念及类型。
二、细胞、组织的损伤:变性的概念,细胞水肿、脂肪变性、玻璃样变性的概念及病理 变化;坏死的概念、类型、病理变化及结局;凋亡。(不作要求)
三、损伤的修复:修复及再生的概念,组织的再生能力,组织的再生过程;纤维性修复: 肉芽组织的概念、形态结构及功能;创伤愈合:类型及特点,骨折愈合的过程;影响再生修 复的因素。
四、护防原则
[第四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一、充血与淤血:充血的概念;淤血。
二、出血:概念,原因及类型,病理变化,后果,防护原则。
三、血栓形成:血栓形成及血栓的概念,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血栓形成的过程和类型,血栓的转归,对机体的影响,防护原则。
四、栓塞:栓塞及栓子的概念,栓子运行途径,栓塞的类型及其对机体的影响,防护原 则。
五、梗死:梗死的概念,原因和条件,类型,影响和结局,防护原则。
[第五章 炎症]
一、炎症的概念,原因。
二、炎症局部基本病理变化。
三、炎症的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
四、炎症的类型及病变变化。
五、炎症结局:痊愈、迁延不愈、蔓延扩散。
六、防护原则。
[第六章 水、 电解质代谢紊乱]
一、水、钠代谢紊乱:脱水的概念,类型,防护原则;水中毒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 对机体的影响,防护原则。
二、水肿:概念,发生机制,临床病理联系,对机体的影响,防护原则。
三、钾代谢紊乱:低钾血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护原则;高钾 血症的概念,原因和发生机制,对机体的影响,防护原则。
[第七章 酸碱平衡紊乱]
一、酸碱平衡常用的检测指标及其意义。
二、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各型酸碱中毒的概念、原因和机制、机体的代偿调节、指标 变化、对机体的影响、防护原则。
[第八章 发热]
一、发热的概念。
二、发热的原因及发生机制:发热的原因,内生致热源。
三、发热的分期:分期及特点。
四、发热时机体的代谢和功能改变。
五、发热的防护原则。
[第九章 缺氧]
一、缺氧的概念,常用血氧指标及其意义。
二、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类型、原因及血氧变化特点。
三、缺氧对机体的影响:呼吸系统的变化,循环系统的变化,血液系统的变化,中枢神
经系统的变化,组织细胞和代谢的变化,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四、防护原则。
[第十章 休克]
一、休克的概念、原因和分类。
二、休克的发展过程:各期微循环变化特点、临床表现。
三、休克时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变化。
四、休克的防护原则。
[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 ]
一、DIC 的概念、原因和发病机制。
二、影响 DIC 发生、发展的因素。
三、DIC 的分期和分型。
四、DIC 的临床表现。
五、DIC 的防护原则。
[第十二章 肿瘤]
一、肿瘤的概念。
二、肿瘤的特性:肿瘤的形态和结构,分化与异型性,生长,扩散,分级和分期。
三、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四、 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
五、肿瘤的命名与分类:命名原则,分类,癌与肉瘤的区别。
六、癌前病变、非典型增生和原位癌的概念。
七、常见肿瘤举例:上皮组织肿瘤、间叶组织肿瘤。(不作要求)
八、肿瘤的病因及发生机制。(不作要求)
九、肿瘤的病理学检查方法及防护原则。(不作要求)
[第十三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重要器官的动脉粥样硬化:主动 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防护原则。
二、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 缓进型高血压的分期、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防护原则。
三、风湿病:风湿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风湿病的各器官病变: 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关节炎,皮肤病变,风湿性动脉炎,风湿性脑病;防护原则。
四、心力衰竭:心力衰竭的概念,病因、诱因与分类,发生机制,机体的代偿反应,机 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防护原则。
[第十四章 呼吸系统疾病]
一、肺炎:大叶性肺炎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并发症;小叶性肺炎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发症;间质性肺 炎: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概念及病变特点。
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COPD 的概念;慢性支气管炎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肺气肿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 系。
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 病理联系。
四、呼吸系统常见肿瘤:鼻咽癌、肺癌。(不作要求)
五、呼吸衰竭:呼吸衰竭的概念,原因及发病机制,机体的功能和代谢变化,防护原则。
[第十五章 消化系统疾病]
一、慢性胃炎:概念,类型。
二、消化性溃疡: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及并发症, 防护原则。
三、病毒性肝炎:概念,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临床病理类型及其病变特点,防护 原则。
四、肝硬化:概念;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坏死 后性肝硬化的病因、病理变化、防护原则。
五、消化系统常见肿瘤:食管癌; 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防护原则。(不作要求)
六、肝性脑病:概念,病因与分类,发病机制,诱因,防护原则。
[第十六章 泌尿系统疾病]
一、肾小球肾炎: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分类:急性弥漫性增生 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病理变化及 临床病理联系;膜性肾小球肾炎的病理变化和临床病理联系;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的概念、 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防护原则。
二、肾盂肾炎: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类型:急性肾盂肾炎、慢性肾盂肾炎的病变特点 及临床病理联系;防护原则。
三、肾衰竭: 肾功能不全的概念;急性肾衰竭的概念、原因和分类、发病机制、发病过 程及功能代谢变化;慢性肾衰竭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尿毒症的 概念、发病机制、机能代谢变化;防护原则。
[第十七章 生殖系统和乳腺疾病]
一、女性生殖系统疾病:慢性宫颈炎的病因、病理变化及类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和子 宫颈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的概念,子宫颈癌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病理变化 ( 肉眼类型)、临 床病理联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概念、巧克力囊肿的概念;子宫内膜增生症的概念、类型; 子宫内膜腺癌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子宫平滑肌瘤的病因和 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滋养层细胞疾病:葡萄胎的概念、侵蚀性葡萄胎的概 念、绒毛膜上皮癌;卵巢肿瘤:浆液性肿瘤和黏液性肿瘤的类型;防护原则。
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前列腺增生症的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前列腺癌。(不作要求)。
三、乳腺疾病:乳腺纤维腺瘤;乳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防护原则。(不作要求)
[第十八章 传染病]
一、结核病:结核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基本病理变化、转化规律;肺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病的病变特点、发展和结局,继发性肺结核病各型的病变特点及临床病理联系; 血源性结核病;肺外结核病;防护原则。
二、细菌性痢疾: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急性细菌性痢疾, 慢性细菌性痢疾,中毒型细菌性痢疾;防护原则。
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和并 发症,防护原则。
四、流行性乙型脑炎: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联系,结局,防护 原则。
五、常见性传播疾病:淋病的概念、病因及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尖锐 湿疣的病因和传播途径、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联系;梅毒的病因和传播途径、基本病变、后 天性梅毒 ( 分期及病变特点)、胎传梅毒;艾滋病的概念、病因和发病机制、传播途径、病理 变化;防护原则。
【药理学基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绪言
一、药理学的概念、性质和任务 。
二、学习药物学基础的目的和方法。
三、药物与药理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物作用、药理效应的概念。
二、药物作用的方式
( 一) 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
(二)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三、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治疗作用、不良反应。
四、药物作用的机制。(不作要求) 第三节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一、药物分子的跨膜转运。(不作要求)
二、药物的体内过程
( 一) 吸收: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 分布: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四) 代谢: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五) 排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参数 第四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
一、药物方面的影响因素 ( 各种计量、治疗指数和配伍禁忌的概念)。
二、机体方面的影响因素。
[第二章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概述
一、传出神经系统分类。(不作要求)
二、传出神经递质的代谢。(不作要求)
三、传出神经系统受体的分类、分布及效应。(不作要求)
四、传出神经系统药物的作用方式及分类。
第二节 拟胆碱药
一、胆碱受体激动药:毛果云香碱的作用和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处理。
二、胆碱酯酶抑制剂:新斯的明的临床用途、胆碱能危象的概念。
三、有机磷酸酯类中毒及解救。
第三节 胆碱受体阻断药
一、M 受体阻断药:阿托品的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处理。
二、N 受体阻断药:琥珀胆碱的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处理。
第四节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一、α 、β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及处理;麻黄碱和多巴胺与肾上腺素的临床使用比较。
二、α 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及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间羟胺与去 甲肾上腺素的临床使用比较。
三、β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的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观察。
第五节 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
一、α 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的作用及不良反应处理。
二、β受体阻断药:分类、作用和临床用途。
[第三章 麻醉药]
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简介 (不作要求)
第二节 局部麻醉药
一、局麻药的概念及分类。
二、局麻药的作用:局麻作用、吸收作用。
三、局麻药的应用方法:表面麻醉、浸润麻醉、传导麻醉、蛛网膜下腔麻醉、硬脊膜外 腔麻醉。
四、常用局麻药:利多卡因、丁卡因、普鲁卡因、布比卡因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 [第四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物]
第一节 镇静催眠药
一、苯二氮䓬类:常用苯二氮䓬类药物的比较。
二、巴比妥类: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其他镇静催眠药。(不作要求) 第二节 抗癫痫药和抗惊厥药
一、抗癫痫药:苯妥英钠的主要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治疗不同癫痫类型的首选药物 (乙 琥胺、卡马西平、丙戊酸钠) 的选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二、抗惊厥药。(不作要求) 第三节 抗精神失常药
一、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的主要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表现及观察。
二、抗躁狂症药。(不作要求)
三、抗抑郁症药。(不作要求) 第四节 镇痛药
一、阿片类镇痛药
( 一)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吗啡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二) 人工合成镇痛药:哌替啶的作用特点及临床用途。
二、其他镇痛药:临床用途。
第五节 解热镇痛抗炎药和抗痛风药
一、概述:解热作用、镇痛作用、抗炎抗风湿作用。
二、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
( 一) 水杨酸类:乙酰水杨酸的药理作用及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二) 苯胺类:对乙酰氨基酚。
(三) 吡唑酮类。(不作要求)
(四) 其他类。(不作要求)
三、抗痛风药:别嘌醇、丙磺舒、秋水仙碱。
第六节 中枢兴奋药
一、大脑皮质兴奋药:咖啡因的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二、呼吸中枢兴奋药:尼可刹米的临床用途及不良反应。
三、促大脑功能恢复药。(不作要求)
[第五章 利尿药和脱水药]
第一节 利尿药
一、利尿药作用的生理学基础。(不作要求)
二、常用利尿药
( 一) 高效利尿药:常用药的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 中效利尿药:常用药的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 低效利尿药。 第二节 脱水药
甘露醇的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第六章 心血管系统药物]
第一节 抗高血压药
一、抗高血压药物的作用与分类。
二、常用抗高血压药
( 一) 利尿药:氢氯噻嗪、呋塞米。
(二) 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阿替洛尔。
(三) 钙通道阻断药:硝苯地平、氨氯地平。
(四)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卡托普利的药理作用及优势。
三、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不作要求)
四、治疗高血压急症的药物。
第二节 抗心律失常药
一、概述
( 一) 正常心肌细胞发生兴奋的基础。(不作要求)
(二) 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不作要求)
(三) 抗心律失常药的基本作用机制。
二、常用抗心律失常的药
( 一) Ⅰ类——钠通道阻滞药: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
(二) Ⅱ类—— β 肾上腺素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阿替洛尔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和
注意事项。
(三) Ⅲ类——延长动作电位时程药:胺碘酮。
(四) Ⅳ类——钙通道阻滞药:维拉帕米。
第三节 抗心绞痛药
一、硝酸酯类:硝酸甘油的临床用途和不良反应观察。
二、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药: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的作用、临床应用。
三、钙通道阻滞药:硝苯地平的作用、临床应用。
第四节 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
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药
( 一) 血管紧张素 Ⅰ转化酶抑制药: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等。
(二)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药:氯沙坦、缬沙坦等。
二、利尿药: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三、β受体阻断药: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四、正性肌力药
( 一) 洋地黄类药物:对心脏的作用,临床用途,给药方法,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二) 非苷类正性肌力药:儿茶酚胺类 (多巴酚丁胺、多巴胺)。
五、血管扩张药。(不作要求)
第五节 调血脂药与抗动脉粥样硬化药 (不作要求)
[第七章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第一节 抗贫血药
铁剂、叶酸、维生素 B12 的临床用途。
第二节 止血药、抗凝血药和溶栓药
一、止血药
( 一) 促进凝血因子生成药:维生素 K 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二)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氨甲苯酸、氨甲环酸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三) 促进血小板生成药:酚磺乙胺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四) 作用于血管的促凝血药:垂体后叶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二、抗凝血药:肝素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溶栓药:链激酶、尿激酶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三节促白细胞生成药 (不作要求)
第四节血容量扩充药 (不作要求)
第五节调节盐类和酸碱平衡药 (不作要求)
[第八章 抗过敏反应药]
第一节组胺与过敏反应
第二节H1 受体阻断药 (不作要求)
第三节钙盐 (不作要求)
[第九章消化系统药物]
第一节消化功能调节药
一、助消化药
二、止吐药: 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增强胃肠动力药:西沙比利。
四、泻药
( 一) 渗透性泻药:硫酸镁、硫酸钠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 其他类泻药。
五、止泻药。(不作要求) 第二节 抗消化性溃疡药
一、抗酸药:氢氧化铝、碳酸钙的作用特点及不良反应。
二、 胃酸分泌抑制药
( 一) H2 受体阻断药: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 M 受体阻断药: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 促胃液素受体阻断药。
(四) 胃壁细胞 H+-K+-ATP 酶抑制药: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 胃黏膜保护药:枸橼酸铋钾、硫糖铝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四、抗幽门螺杆菌药。
[第十章 呼吸系统药物]
第一节 平喘药
一、支气管扩张药
( 一) β受体激动药: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 氨茶碱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抗炎平喘药: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抗过敏平喘药
色甘酸钠、酮替芬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镇咳药
一、中枢性镇咳药:可待因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祛痰药 (不作要求)
[第十一章 作用于子宫的药物]
第一节 子宫平滑肌兴奋药
缩宫素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第二节 子宫平滑肌抑制药 (不做要求)
[第十二章 激素及有关药物]
第一节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药
一、糖皮质激素类药: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盐皮质激素类药。(不作要求)
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不作要求)
第二节 甲状腺激素和抗甲状腺药
一、 甲状腺激素。(不作要求)
二、抗甲状腺药
( 一) 硫脲类: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 碘和碘化物: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 放射性碘。(不作要求)
(四) β受体阻断药。(不作要求) 第三节 胰岛素及口服降血糖药
一、胰岛素: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 口服降血糖药
( 一) 磺酰脲类: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 双胍类: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 胰岛素增敏剂: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四) α-葡萄糖苷酶抑制药。
(五) 非磺酰脲类促胰岛素分泌药。(不作要求)
第四节 性激素类及避孕药 (不作要求)
[第十三章 抗微生物药]
第一节 概述
一、抗微生物药和化学治疗:概念。
二、常用术语。 第二节 抗生素
一、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 一) 青霉素类:青霉素 G 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半合成青霉素。
(二) 头孢菌素类:各代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 其他β-内酰胺类。(不作要求)
二、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和万古霉素类
( 一)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
(三) 万古霉素类:万古霉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氨基糖苷类和多黏菌素类。
( 一)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链霉素、庆大霉素的抗菌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 事项。
(二) 多黏菌素类。(不作要求)
四、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人工合成抗菌药
一、喹诺酮类: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磺胺类药物及甲氧苄啶:作用特点、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三、硝基咪唑类: 甲硝唑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第四节 抗结核药
一、一线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链霉素的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二线抗结核药:对氨基水杨酸钠、乙硫异烟胺。
三、新一代抗结核药:利福定。
四、抗结核药的临床应用原则
第五节 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一、抗真菌药
( 一) 抗生素类抗真菌药:两性霉素 B 、制霉菌素。
(二) 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
(三) 丙烯类抗真菌药。(不作要求)
(四) 嘧啶类抗真菌药。(不作要求)
二、抗病毒药
( 一) 抗艾滋病病毒药。(不作要求)
(二) 其他抗病毒药:阿昔洛韦、利巴韦林。
第六节 消毒防腐药
一、概述。
二、常用消毒防腐药:酚类、醇类、醛类、酸类、 卤素类、氧化剂、表面活性剂、染料 类、重金属化合物、其他类。
三、消毒防腐药的选择。(不作要求)
[第十四章 抗恶性肿瘤药物]
第一节 概述 (不作要求)
第二节 常用抗恶性肿瘤药
一、干扰核酸生物合成的药物: 甲氨蝶呤、氟尿嘧啶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破坏 DNA 结构与功能的药物:
( 一) 烷化剂:环磷酰胺的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二) 破坏 DNA 的铂类配合物:顺铂。
(三) 破坏 DNA 的抗生素。(不作要求)
三、干扰转录酶过程和阻止 RNA 合成的药物:放线菌素 D、多柔比星。
四、干扰蛋白质合成与功能的药物:长春碱类。
五、调节体内激素平衡的药物:糖皮质激素、雌激素类、雌激素类。
【护理学基础】
[第一章 绪论] (不作要求)
[第二章 护理学的基本概念] (不作要求)
[第三章 护士素质与角色] (不作要求)
[第四章 护理相关理论与护理模式] (不作要求)
[第五章 护理程序] (不作要求)
[第六章 医院与住院环境]
第一节 医院
一、医院的性质和任务。
二、医院的种类。(不作要求)
三、医院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门诊部
一、门诊。
二、急诊。
第三节 病区
一、病区的设置和布局。(不作要求)
二、病区物理环境的管理。
三、病床单位及设备。(不作要求)
四、铺床法。
[第七章 病人入院和出院的护理]
第一节 入院护理
一、入院程序。
二、入病区后的初步护理。
三、分级护理。
第二节 出院护理
一、出院前护理。
二、出院时护理。
三、出院后护理。
第三节 运送病人的护理技术
一、轮椅运送法: 目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二、平车运送法: 目的、适用范围、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三、担架运送技术。(不作要求)
[第八章 病人卧位和安全的护理]
第一节 常用卧位
一、卧位的概念。
二、常用卧位及使用范围。
第二节 协助病人更换卧位法
一、协助病人翻身侧卧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协助病人移向床头法: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保护具的应用
一、保护具的种类。
二、保护具的应用:使用各种保护具的目的和注意事项。
[第九章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医院感染 (不作要求)
第二节 清洁、消毒、灭菌
一、清洁、消毒、灭菌:清洁、消毒、灭菌的概念。
二、消毒灭菌的方法
1.物理消毒灭菌法:热力消毒灭菌 (燃烧法、煮沸消毒法、压力蒸汽灭菌法) 的适用范 围、方法及注意事项;监测压力蒸汽灭菌效果的方法;光照消毒适用范围、方法及注意事项; 生物净化法。
2.化学消毒灭菌法:常用化学消毒灭菌的方法;常用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及注意事项;病 区常用物品的清洁及保养方法。
三、医院清洁、消毒、灭菌工作。(不作要求)
第三节 手卫生 (不作要求)
第四节 无菌技术
一、无菌技术概念。
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三、无菌技术的基本操作方法:使用无菌持物钳、无菌容器及无菌包、取用无菌溶液、 铺无菌盘、戴无菌手套。
第五节 隔离技术
一、隔离的概念;隔离区域的设置和划分;隔离消毒原则。
二、隔离技术操作方法:口罩的使用、手的消毒、穿脱隔离衣、避污纸的使用。
[第十章 生命体征的评估及护理]
第一节 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三、体温测量技术: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体温计的清洁消毒法和检查法;测量体温的 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
三、脉搏测量技术。
第三节 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呼吸及生理变化。
二、异常呼吸的评估及护理。
三、呼吸测量技术。
第四节 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一、正常血压及生理变化。
二、异常血压的评估及护理。
三、血压测量技术:血压计的种类和构造;测量血压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一章 病人清洁的护理]
第一节 口腔护理
一、 口腔护理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常用漱口溶液及其作用。
第二节 头发护理
一、头发护理的目的;床上梳头的方法;床上洗头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皮肤护理
一、皮肤状况评估。(不作要求)
二、皮肤护理技术:沐浴法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压疮的概念,压疮发生的原因及易发部位,压疮的分期,压疮 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第四节 会阴部护理 (不作要求)
第五节 晨晚间护理
一、晨间护理: 目的和内容。
二、晚间护理: 目的和内容。
三、卧有病人床整理及更换床单法。
[第十二章 饮食与营养]
第一节 医院饮食
一、医院饮食的种类、适用范围、原则及用法。
第二节 一般饮食护理。
第三节 特殊饮食护理
一、鼻饲法:概念、 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要素饮食。(不作要求) 第四节 出入液量记录
一、出入液量的目的、 内容和要求、记录方法。
[第十三章 冷热疗技术]
第一节 冷疗技术
一、冷疗技术的作用及种类、禁忌证、各种冷疗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热疗技术
一、热疗技术:作用及种类、禁忌证、各种热疗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十四章 排泄护理]
第一节 排尿护理
一、正常及异常尿液的评估;排尿异常 (尿失禁和尿潴留) 的评估;尿失禁和尿潴留病 人的护理;导尿术的概念、 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导尿管留置法的概念、目的、操作 方法,留置导尿管病人的护理。
第二节 排便的护理
一、正常及异常粪便的评估;排便异常 (便秘、腹泻、大便失禁) 的评估;腹泻、大便 失禁、便秘病人的护理;各种灌肠法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肛管排气法的目的及操 作方法。
第三节 排气护理 (不作要求)
[第十五章 药物疗法]
第一节 给药的基础知识
一、药物的种类、领取和保管;药疗原则;给药途径;医院常用的外文缩写及中文译意。
第二节 口服给药法
一、安全给药指导。(不作要求)
二、 口服给药法:摆药方法 (取药、配药)、发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注射给药法
一、注射原则;注射器和针头的构造;药物抽吸法;皮内、皮下、肌内、静脉及股静脉 注射法的概念、 目的、部位、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四节 吸入给药法
一、雾化吸入疗法:超声波雾化器的结构和原理;超声波雾化吸入疗法目的、特点、操 作方法及注意事项;氧气雾化吸入法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第五节 药物过敏试验法
一、青霉素过敏反应的预防、临床表现及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青霉素过敏试验药液 配制、皮内试验法及结果判断。
二、其它药物过敏试验方法及过敏反应的护理:链霉素过敏试验方法及过敏反应的护理; 破伤风抗毒素 (TAT) 皮内试验方法、结果判断、阳性病人脱敏注射法;普鲁卡因、细胞色素 C、碘造影剂的过敏试验方法及结果判断。
第六节 局部给药法 (不作要求)
[第十六章 静脉输液与输血]
第一节 静脉输液
一、静脉输液法: 目的及常用溶液;密闭式周围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输 液滴注速度计算法;输液故障的处理。输液反应的原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第二节 静脉输血
一、静脉输血法的目的。
二、血液及血液制品的种类。
三、输血的方法:输血准备、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四、输血反应与护理:输血反应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大量输血后反应、 输血后的疾病感染) 的原因、临床表现、护理措施。
[第十七章 护理安全与防护]
第一节 护理安全控制
一、护理安全的相关概念及重要性。
二、护理安全的相关因素。
三、护理安全的防范措施。
第二节 护理职业防护
一、护理职业防护的相关概念及意义。
二、护理职业损伤的危险因素。
三、常见护理职业损伤的防范措施。
[第十八章 标本采集]
第一节 标本采集的意义和原则
一、标本采集的意义。(不作要求)
二、标本采集的原则。
第二节 常用标本的采集法
一、血标本采集的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尿标本、粪便标本、痰标本、咽拭子培养标本采集的目的及操作方法。
[第十九章 病情观察及危重病人的护理和抢救]
第一节 病情观察 (不作要求)
第二节 危重病人的抢救管理和护理
一、抢救工作的组织管理与抢救设备管理。(不作要求)
二、危重病人的支持性护理:危重病人的护理措施。
第三节 常用抢救技术
一、吸氧法:供氧装置;氧气吸入的浓度,氧浓度和氧流量的换算法;供氧方法 (包括 评估病人、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吸痰法: 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三、洗胃法: 目的、常见药物中毒的灌洗溶液和禁忌药物、操作方法 ( 口服催吐法、漏 斗胃管洗胃法、注洗器洗胃法) 及注意事项。
[第二十章 临终病人的护理]
第一节 临终关怀
一、死亡过程的分期及其表现。
二、临终病人的护理:临终关怀的定义、临终病人的心理反应及护理措施;临终病人的 躯体支持性护理。
第二节 临终病人的身心护理。(不作要求)
第三节 死亡后的护理
一、濒死和死亡的概念。(不作要求)
二、死亡的标准。(不作要求)
三、死亡过程的分期。(不作要求)
四、尸体护理: 目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五、丧亲者的护理。(不作要求)
[第二十一章 医疗与护理文件]
第一节 医疗与护理文件的记录和管理 (不作要求)
第二节 医疗与护理文件的书写
体温单;医嘱单;危重病人护理记录单;病室报告;护理病历。
注:考试内容以考纲规定的内容为准,参考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教材:
《解剖学基础》 主编 崔文 柏燕 2019 年 12 月 第 2 版
《生理学基础》 主编 周南会 2019 年 6 月 第 2 版
《病理学基础》 主编 许湘南 2019 年 8 月 第 2 版
《药理学基础》 主编 卢佳 2019 年 8 月 第 2 版
《护理学基础》 主编 陈丽,王冬梅 2020 年 2 月 第 2 版
热门文章推荐>>
2022年单招课程来袭,适合人群:基础差,面试经验匮乏考生,赶紧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