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职单招语文冲刺模拟试卷10
选择题(每题 4 分,共 30 题,满分 120 分,考试时间: 60 分钟)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
A. 脊(j ǐ) 薄 妊娠 (ch én) 璎珞 (lu ò) 不省 (x ǐng) 得
B. 错勘 (k ān) 廿(ni àn) 七 濒 (b īn) 临 赍 (j ī) 发
C. 彳亍 (ch ù) 凛(l ǐn) 然 惫 (b èi) 懒 模 (mú) 拟
D. 暧昧 (měi) 啃(k ěn) 食 尴尬 (g à) 搠 (shu ò) 倒
2. 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贤惠 惆怅 眉青目朗 油尽灯枯 B. 尸骸 窟窿 果品酒撰 浅偿辄止
C. 撩亮 山蹊 格物至知 大音希声 D. 熹微 夙愿 精疲力竭 孜孜不倦
3.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
A.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 ,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B. 对居里夫人来说,这两方面她都具备,而且超群绝.伦... ,值得我们永远地怀念和学习。
C. 他们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任何愚笨的问题,更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全力以赴 .... 地将信送到。
D. 这幢清寒的小屋,远离通衢的大道,孤苦伶.仃... 于田野之间,隐蔽在花园的密林深处。
4. 填入下列括号中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
她( ) 一副银边眼镜,前额高高的,显示着她的 ( ) 。她的神态 ( ) ,给人一种可以 ( ) 的感觉。
A. 带着 聪慧 安然自若 相信 B. 带着 智慧 安之若素 相信
C. 戴着 智慧 安然自若 信赖 D. 戴着 聪慧 安之若素 信赖
5.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 “天下竞有这么歹毒的坏人” !他说,他的嘴唇发抖了。
B. 人体——大自然的杰作——每时每刻都在创造着工程学、化学、物理学方面的奇迹。
C. 所谓静观,就是园中给游者留有驻足的观赏点,动观,就是要有较长的游览线。
D.1852 年斯托夫人写了一本《汤姆叔叔的小屋》 ,导致了美国南北战争爆发, 林肯说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解放黑奴的大革命;比斯托夫人约晚五十年,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也是一个小妇人引发了一场大革
命——科学革命。
6. 下列各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经过三年的使用,隧道内相继出现了顶部渗漏、路面坑险和横沟盖板松动。
B. 武汉市汉阳中心书城项目暨“书香江城,体验阅读”系列活动正式启动。
C. 武汉铁路局宣布将加开 19 对临时客车,用以疏通端午小长假的客流。
D. 上海实行医疗区域协作方案,既方便了患者,又提高了社会医疗效率。
7.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
A. 这种人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
B. 他从华沙来此,总要走这条遍植垂柳的普通小道。当年的柳条亦如今日一样柔媚。
C.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D. 东洋艺术为诗的,西洋艺术为剧的。
8. 下列各句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因其政治主张和活动触犯了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而被排挤、流放。
B. 《雷雨》是曹禺创作的一部话剧,此剧以 1925 年前后的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悲剧。
C.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首。其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滕王阁序》等。
D. 契诃夫,德国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15.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栩栩如生地得到表现。
B. 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补充, 直接抒发了作者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C. 颈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 、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D. 尾联又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酒,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6— 19 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 “尊君要不?”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 元方入门不顾。
A. 举例子 B. 打比方 C. 列数字 D. 下定义
15. 下列对第⑦段中“用脑时间”引号用法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直接引用 B. 着重强调 C. 特定称谓 D. 讽刺和否定
22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 最佳用脑时间,就是我们的脑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的时刻。
B.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 。因此,早晨思维十分活跃,精力高度集中,工作效率极高。
C. 清晨起床后和晚上睡觉前的效率比较好,这个时间去读书、记单词是比较适宜的。
D. 青少年时期是最佳用脑年龄区,勤奋地学习和创造,是人才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懂得了自己大脑的活动规律,就可以更好地学习和创造。
B. 中老年人长期夜间用脑问题不大。
C. 绝大多数人,他们的大脑在清晨的白天的思维效率较高。
D. 一天里早晨的时光最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4-27 题。
“舌尖”上的争议
常江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 。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 、“公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 节目的初衷。微星关注呀:大明村长,里面找答案 ! 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 “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 80 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 80 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