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驶员基本心理生理特征之驾驶员的信息处理
(一)驾驶员信息处理过程
(1)信息感知阶段
信息感知就是驾驶员利用其感觉器官(主要是眼睛、耳朵、肌体等视觉、听觉、触觉器官)从道路环境获取刺激物信息的过程。所谓感知就是感觉器官获取的信息在头脑中的反映。其具体过程是:信息先由感觉器官接收,再经传入神经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相应的映像。一般来说,这一过程的速度是极快的。如果因某种原因使得这一过程变慢,就会造成感知迟缓;如果在大脑中产生的映像出现错误,就会造成感知错误。由于感知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事故约驾驶员责任事故的一半。在信息感知阶段,最重要的是要敏捷而准确。
(2)分析判断阶段
信息被感知以后,驾驶员以安全驾驶为首要目标,把感知到的情况与自己的知识经验进行对照、分析,然后判断出道路的宽窄、软硬,前后车的速度、意图,行人的年龄、动向等,并根据所驾车辆的技术状况、自己的健康状况及心理机能等,决定采取相应的措施。这些判断项目中,任何一项判断不准,都容易导致行车事故。
(3)操作反应阶段
操作反应是驾驶员肢体的操作反应过程,即手脚按大脑决策后的指令进行具体操作,并产生效果。尽管由于操作错误造成的事故不多,但常常是一些比较严重的事故。因此,要求驾驶员的操作技能必须熟练,才能在紧急情况下不致出现失误。
(二)交通信息的分类
按照道路基本信息的显现特征一般将交通信息分为:
(1)潜伏信息一是驾驶员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信息,例如凸曲线视线受阻、路面附着系数低等。
(2)微弱信息一信息刺激量较小,难以被驾驶员接收的信息,例如夜间穿深色衣服的人、出口缺少明显标志等。
(3)先兆信息—能够提前显示某些提示或征兆的信息,例如酒后开车、超速行驶、标志和标线完备的山区公路等。
(4)突显信息一没有任何征兆,突然出现的信息,例如前车突然急踩刹车、行人突然横穿、车辆未打转向灯突然换道等。
(三)影响驾驶员信息处理的因素
(1)驾驶员自身的心理、生理特性,包括驾驶员的驾驶水平、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驾驶员对交通安全的认知水平。
(2)车辆设计,包括车辆的仪表、视野、操纵装置等。
(3)道路环境刺激等路面反馈特性。
(四)保证道路基本信息传递畅通的措施
(1)对于道路设计者
1.设计出诱导性好的道路,提供易察觉的信息。
2.避免突显信息,变潜伏信息为先兆信息
3.增强微弱信息的刺激强度和刺激量。
(2)对于车辆设计者
1.设计利于观察的仪表。
2.尽量不缩小视野,为驾驶员提供良好的信息感知环境。
3.设计便于操纵的装置,便于迅速而准确的动作输出。
(3)对于驾驶员
1.避免疲劳驾驶,杜绝酒后驾驶。
2.加强交通安全知识学习,提高潜在信息和微弱信息的识别能力。
3.谨镇驾驶,集中注意。
(五)汽车驾驶员对交通标志的设置要求
标志应设在从车内最容易看见的地方;在一个地点不应设置多个交通标志;标志之间不应有矛盾和重复;必要的地方应设置预告标志;标志的附近不应存在干扰因素;在道路环境复杂的地方,标志的设置不应增加驾驶员的视觉负荷等。